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No.33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使用“见感思行”模型,学习笔记如下:
见:
本章主题是:独立
无论是家庭、组织还是集体,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们总是惦记着别人的目光,总是让别人自情绪影响我们的情绪,总是因为内疚不能维护自己的边界,或者利用内疚去控制别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还没有和别人分离。我们和别人还是一体的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以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作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作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当他们发现,别人居然也只关心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是,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个阶段,是他人阶段。
当人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着自己来运转的,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会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这个阶段,就会遇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这种限制。
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
独立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独立:
遇到麻烦心情不好,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
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可是他也知道,别人帮不帮他,这是别人的课题。
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
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我们即使是与最亲近的人,也只是在各自的旅程中相遇,彼此同行而已。
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
自由: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他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了怨念地相互纠缠。
当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的对我们好,我们才又了感恩的理由。
因为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如果相信人的本心是自私自利,那么就会推断出独立和自由就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而如果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没有胁迫人们仍然愿意表现出对别人的善意,那么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发自愿的本心。
反抗:
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有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他们的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独立的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作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如何对待孩子:
在帮孩子的时候,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不是孩子要求我们帮他,他也不是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样就给了家长自己自由,也给了孩子自由。
感思:
之前看到有育儿文章说,把孩子当成自家的租户,我还觉得冷漠了些,现在想起来这种心态其实正是一种更独立和自由的心态。
最近自己的情绪很不好,因为孩子的小提琴老师生二胎去了,中断了课程,孩子也开始抵触练琴,渐渐的练琴也中断了。我在“逼她练”和“随她去”之间反复摇摆,心情好的时候觉得由她去吧,她是喜欢这个东西的,我要多给拉力和推力,不要给压力。但是真的由她去,她就真的提都不提这件事情了……我就开始焦虑,觉得好好的苗子没养起来是我的责任,觉得她将来会怪我,觉得她的未来正在渐渐灰暗……然后就强硬的要求她练琴,不练我就发脾气,生气,不理她……但是这么做,我又担心让她把音乐这么美好的事情和很差的情绪和氛围结合起来……然后心情就更焦虑、更纠结……
本章课程的最后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爸爸是个挺有名的画家,也对他寄予厚望,从小逼他学画画,他长大后开始叛逆,拒绝再画,直到父亲死后,他才换了一个城市重拾画笔,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也许我真的是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孩子自有她的命运,虽然是母亲,其实也控制不了太多,也帮不上太多忙……越控制可能越添乱,倒不如放手,将世间美好的事物引荐到她眼前,有什么需要支持的尽可能提供资源,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