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凄清的、寂寥的。但心里的感觉也可能是温暖的、幸福的。
01
我出生在农村,在我们家乡的冬季是非常寒冷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起床的困难。闹钟定两三个,响了关掉,又再睡。
那时候总感觉抬不起眼皮,老想着眯一下再起床。每次睡过头都是在我妈急促的呼唤声中,翻身起床穿衣,背着小书包去学校。
那时候在镇上读小学,每天早上要走10公里的路程去上学。
一个人战战兢兢的,天刚蒙蒙亮就要出门,起雾的早晨能见度大概只有50厘米。在大雾里待的时间太长,有时候头发会被雾水打湿,温度下降,路旁的野草也被霜打蔫儿。
田埂上白花花的一片,青草变成黄草,变得硬梆梆的,逐渐变得“苍老”。走在寒冷的路上,感受冬天的洗礼。没戴帽子的话,耳朵冻得失去知觉,冰凉冰凉的,鼻子冻得像小丑鼻子一样通红。
双手戴上加绒的手套,一直插在口袋不敢伸出来。即使这样,一点儿也不妨碍我长“冻疮”。起初是变得瘙痒,然后就变得红肿,慢慢的皮肤溃烂、裂缝。

这时候才是我整个冬天最痛苦也是最苦恼的时候,随着冻疮的蔓延,我每个手指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伤口。
不戴手套吧,手指冷得痛;戴手套吧,由于伤口皮肤容易粘在手套上,戴的时候爽,脱手套的时候却是“噩梦”。
小心翼翼将手套脱去,突然感觉到手指的伤口痛起来了,这时候就会知道长冻疮的皮肤已经“黏上”了手套。
这时候就是考验耐心的时候,必须要小心翼翼地撕下粘在手套上的肉皮。轻者,掉一层皮;重者,流一滩血。在愈合---裂开---愈合中反反复复。
记得有一次和同学打羽毛球,没注意自己的冻疮,直到看到有血滴在地上,才发现我指头的关节处的伤口早已裂开……
02
我是一个特别怕冷的人,晚上睡觉时脚要是很冰,睡到第二天早上双脚都是冰凉的。
很冷的时候,奶奶会向小诊所要几个玻璃瓶子,烧水煮沸消毒后灌上热水给我们取暖。奶奶会灌上几瓶热水给我们几姊妹一人一瓶,捂着被窝里,烤着睡不一会儿就暖和了。
到了初中,由于科目的增多,作业有很多,经常是写到10、11点,那个时候上床全身都冷得麻木了。
妈妈早已入睡,我蹑手蹑脚爬上床蜷缩着身子取暖。第二天我妈说我的脚像冰块子似的,她用胳肢窝给我暖脚,把她胳肢窝都冷痛了……
儿时的冬天,虽然很冷,但也温暖,有家人的照顾和关怀。

03
今年11月,回想起从记事以来每年的冻疮让我难受,今年手指还保持正常肤色,不红不肿的。没有做其他预防措施,它就不长了。其实很重要的是和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
现在我几乎怎么碰凉水了,相比家乡,上班的城市没那么冷。我能直接接触天气除了上班路上和下班路上以外,其他时间都有暖气。
也比以前穿得厚实了,手脚都不冰凉了。也就离开了困扰我以往每个冬天的“小讨厌”。
长大后的冬天虽然能摆脱冻疮,身体上温暖了;但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却让心里的温暖走远了。

我是95后老阿姨,暮城之雨。欢迎关注公众号“暮城之雨”。
记录青春的梦与美,关注青春暖与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