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进步一点点想法简友广场
[1077]《Start with why》:找回初心,重塑驱动

[1077]《Start with why》:找回初心,重塑驱动

作者: 张泽腾_ | 来源:发表于2023-04-15 15:12 被阅读0次

今天看完了这本书 Start with why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我听到一个词“黄金圈”(golden circle),在TED上找到了这本书的作者Simon Sinek的演讲,观点非常新奇,让我非常震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我看到付费社群里有个朋友说,他最近的一个进步是开通了Amazon账号,使用信用卡支付,开始购买并阅读英文原版书了,其中一本是:Start with why,我觉得我也要看,于是找来这本书,开始阅读,就这样“入坑”了。

常见的问题场景

生活日复一日,但是发现自己好像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感觉没有活力和希望,其实日常工作也还过得去,并不算糟糕,而且自己也还有温馨的家庭,可是为什么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公司发展得还可以,但是总不满足,感觉发展速度放缓,再不努力,不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就要被竞争对手打倒,每天忙忙碌碌,焦虑万分,该怎么办?

哈佛幸福课里面,讲师Tal讲述他当年在哈佛上学的情景,他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但是他并不快乐,该怎么办?后来他转专业,开始去学习心理学,慢慢地在积极心理学这个子领域深耕,一点点地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其实,在今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陷入一种极大的空虚感,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理由有很多,不过,这更像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副产品。

试想一下,曾经在一百年前,别提生活了,你活下来都很难,所以,没有人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会去想,到底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不会有人去想这些的,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今天明天的口粮,如何养活自己和家人,偶尔想想社会、国家的问题,一些人可能会投身其中,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奋斗,我们的革命先辈就是这样做的。

今天我们已经吃饱穿暖,不用再为了生存而烦恼,我们开始适应这种生活,于是很多的问题就出现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好事,证明我们的时代进步了,进步的同时,很多的东西需要跟上,正如管仲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接下来就是要琢磨,到底应该如何才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这就是这本书的来源,如何找到(回归)属于自己的初心?如何找到自己前行的动力?即 why 。

残酷的现实与被动学会的坏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事情,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尽快出效果,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的大脑天性本就如此:趋难避易,急于求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遗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初心”,开始用各种操纵手段,不仅对自己用,对他人也用......

操纵无所不在,最常见的就是教育领域,父母、老师们对孩子的操纵,例子太多太多了,数不胜数......其实就是胡萝卜(奖励)和大棒(惩罚),不管是哪种,最终的目的大多都是操纵他人的言行,以达到自己单方面获益的目的。

操纵的方式

《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的七种方法: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社会认同、稀缺、互惠、联盟,都算是“操纵”的范畴,具体还是要看你的发心,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扩大自己的利益,那么很可能会在应用时走形;可如果是希望为人民服务,这些方法倒是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帮助到更多的人,他们会反过来帮助我们,这就是等价交换。

Start with why 这本书确实是按照这几个层面去讲解的。

奖励:升职加薪——金钱和权力,许诺空头支票,等等。

惩罚:过度批评、贬低对方,恐吓,公司开除下属,父母不给孩子饭吃(不提供伙食费)。甚至有的学校老师会孤立孩子,彻底不理ta,这才是更狠的惩罚啊。

喜好。父母日常工作回到家,可能很累了,没办法陪小孩子,或许孩子会哭闹,父母也不懂得陪伴孩子、更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做榜样、影响孩子成长,怎么办?很简单:电子设备搞定一切,不管是手机、平板、电脑,让孩子拿起这些东西,瞬间就能安静下来,沉浸在各种消磨时间的东西中......曾经我看到一则新闻,一年之内,父母让孩子眼睛度数飙升到1000度,不知道这对父母有没有认真反省过他们的行为、进而真正改正?其余父母是否吸取这对父母的教训?

现在被设计出来的各种游戏、短视频、新闻客户端,都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多巴胺,让你沉浸其中,让你的原始本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玩下去,不一定会更加开心,但是停下来会很痛苦,所以只能继续玩下去了......

承诺与一致。“七天无理由退款”,“一年保修”,这些条款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就是承诺的一种,我们会去购买这些商品,也是因为这些保证条款。还有,女性为什么会要求男性做出很多的承诺?也是一样的道理,她们会相信这些承诺,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相处方式,认为这是爱,可实际上,很少有人深刻意识到:承诺即负债,承诺之后,若是无法兑现,这样的结果能接受吗?

权威。XX专家(也许是“砖家”)、教授(也许是“叫兽”)都说了,这款产品很不错,值得买......在投资领域,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的“砖家”站台各种项目,最终的结果如何?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社会认同从众)。“你的邻居都买了,开始用这款产品了,你还没开始用?”,我们看电视上的节目,很多人为了买一个东西,排长队......某种意义上,也是操纵的一种,人害怕被孤立——这是社交属性决定的。

稀缺。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利用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狂热、追求,于是很多的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增添新的功能,讲述它们比同行厉害的地方......

还剩10件,赶快买了啊;还有8件,快买,不然就没了;还有5件,等会真没了;还有2件,你们不买,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最后2天,最后2天,店铺转让,亏本出售——过了五天,发现这家店还在“清仓大甩卖”......

你已经错过XX,也错过YY,现在还想错过ZZ吗?这可是你实现财富自由的最后机会了......

看多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麻木了,对这些措辞完全无感......但,我还是会尽量远离这些“噪音”,远离人群,因为,一旦进入其中,就很容易被人群的情绪所感染,自己的理智开始丧失,然后做出让将来的自己后悔的决策......所以,推迟购买决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操纵是常态

连乔布斯这样厉害的人,也做过这样的事情,也操纵过他人。当年他邀请百事可乐的CEO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公司,但是约翰·斯卡利不乐意啊,乔布斯说了这句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愿意跟我一起改变世界?然后,约翰·斯卡利被鼓(xi)舞(nao)了,决定加入苹果公司,后来事实证明,约翰·斯卡利并没有从内心(大脑)深处认可苹果公司的价值观,乔布斯也没有给他讲清楚,所以他们之间发生了分歧,乔布斯就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操纵无所不在的社会环境中,实际上,刚出生的时候,婴儿的大脑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只不过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在老师、父母、朋友、同事等身边人的“教唆”下,最终“被教傻了”,也开始跟别人竞争,想办法去操纵他人,却忘记了做这件事的初衷......

既然是“被教傻的”,被迫养成了坏习惯,自然是有办法去替代它,我们就开始转变态度,把教育自我的责任和义务放在自己身上,决心自己教会自己,选择“自教育”而不是“被教育”,这样才能拥有人生的主动权,答案都在这本书里了,从“为什么”开始,开始找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77]《Start with why》:找回初心,重塑驱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ga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