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正必需品是什么?真正的生存手段为何?”
“一个圆心向外能画出多少个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的方式。”
“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一个人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人们赞叹的所谓成功的生活,实际上只是生活的一种可能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生活,而贬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我是观赏一切美丽景色的皇帝,我的权力是绝对的。”
一个文明人可以独自在瓦尔登湖这样的地方呆多久?梭罗是两年——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瓦尔登湖无疑是令人着迷的,愿意去看一看住上几天的人想必很多,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考察的就难得有了。这就是梭罗超凡脱俗之处,他不单纯是一个居住者,他不仅仅是瓦尔登湖美景的欣赏者享受者,他还是一个记录者,重要的是他对那里的观察、勘测和思考,这才是这件事情的价值所在。我常想,对世界的体会和思想如果不作记录,而只在个体身上自生自灭,对这个世界和人类毫无影响,那么人真的只能与一只鸟或其它什么动物相类比了。现在读者真正着迷的不是瓦尔登湖本身,而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是他闪耀着思想光彩的文字,它们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们还在孜孜追求着现代文明的时候,100多年前的梭罗就对这种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发出了质疑。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简单生活是可行的、美好的,更符合人性的。虽然梭罗并没有终老在瓦尔登湖,但他的这种尝试已显示出了极大的勇气,也给后人带来了许多的启迪,人生中有这样一个过程是多么美好,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少——如果有条件的话。
书中多处引用的孔子、孟子、庄子的语录会让中国读者觉得欣喜和亲切。梭罗是博学而多思的,他不是慵懒被动地呆在瓦尔登湖,他的身体和头脑都在劳动,所以他之在瓦尔登湖完全不同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归隐,他是积极的、入世的,隐居不是本书提倡的生活方式,作者只是指明,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上帝给人类提供的幸福。
对“生命的真正必需品是什么?”这个问题,梭罗的回答是:食物和取暖。中国古先人曾说“食色性也”,孔子也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这本书中完全没有涉及男女,人在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环境也许可以过一种形而上的生活。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是非常圣洁的,它只展示人神性的一面。所以,作为它的读者,你必得要超越一些东西,当然,这是令人愉快的超越。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