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还未做父母,只是一个刚刚脱离青春期的姑娘,但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真的是有说不尽的愁。愁怎么纠正父母错误的观念。
一、溺爱会让孩子自卑
独生子女的年代,父母都怕了。一个孩子是唯一的宝,时刻捧在手心里,再也不敢放任其自己翻去后山野林采地衣。
其实,别说是让孩子自己跑去后山玩,城市很多家庭,连做饭都不敢让孩子尝试,生怕油迸火烧伤到他们。
“我去帮你买。”
“烧水别烫到自己。”
“我送你去学校,自己过马路不安全。”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殷切嘱咐,事事相帮,至少我的家庭是如此,好友A的家庭也是如此。
和很多理论不同的是,这样成长的副作用不是“被惯坏”,而是“深深的自卑”。
为什么别的女孩子会做一手好菜,而我连切菜都切不好?
为什么别的女孩子敢自己旅游、自己安排所有的活动,而我连打电话咨询客服都不敢?
原因很简单,从小到大,父母殷切关心,言之切切,生活细小全都会过问一遍。父母的关心是体会到了,但也不免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我就真的,什么也做不好,做什么父母都担心吗?
举一个极端却真实的例子:直到大学,我母亲还要问我“会不会倒牛奶”。盒装牛奶想要加热喝,剪一个口,倒在杯子里——妈妈,我真的不是两岁宝宝。
无独有偶,原以为我母亲已经是难得一见的溺爱,那日聊天才知道,A上高中时,母亲还要帮她装书包,生怕她漏拿了必要物品。
A聊起这个话题,无不共鸣地感慨,整个青春期都在自卑中度过了,那些艳羡小伙伴独立自主,自己却毫无自理能力的无助感,真的是让自己陷入深深的羞耻。
多想潇洒地宣布:这个我会做,这个我也会做,我是十佳小能手。
亲爱的父母,请不要再溺爱下去,放手让你的雏鸟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扇动翅膀吧。
图片来自“花瓣”APP二、包办会让孩子叛逆
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论是谁横加干涉,心中总会留下芥蒂。
也许在传统观念里,父母的一切决定都是有道理的。是的,没错,而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特长。那些曾被父母逼着学了一技之长的孩子,大多在获得成就时,都是心存感激的。
但,这件事只适用于孩子还没有明确方向时,换句话说,父母的主张,应该用作指路明灯,而非人生规范。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自幼年起便倾慕于钢琴家的优雅和潇洒,父母偏偏逼迫他学习小提琴,最终他与钢琴有缘无分,还在练小提琴时练歪了嘴角——心不甘情不愿的付出,只能徒增痛苦。
这样的痛苦,若是只有三两次便罢了,最多在心里留下一个深深的遗憾。假如反反复复十几年如一日地出现,没有人会习以为常,相反,反叛的种子不知不觉已深种心底。
当有一天,被包办的痛苦积累到质变,叛逆的生长便如破竹,顽固又迅猛。
朋友B就是如此。从小到大,她一直是长辈眼中的乖乖女,学习优异,从不惹事生非。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的人生只有听话这一个选项。和朋友去旅游?报想报的兴趣班?连为自己买同龄女孩子爱玩的十字绣的权力都没有,谈何自主决定这些“大事”。她的人生,不过是一句:父母认为这样最好。
顺着长辈的心愿进了市重点的实验班,也许是学习的压力,也许是青春期终于到了。当叛逆降临在一个乖乖女身上时,其爆发力是惊人的。逃课、缺席考试、离家出走,那些“坏孩子”才会做的事,B通通做了个遍。这叛逆不止爆发力惊人,而且旷日持久——九年,一直到工作了两年,逐渐能有机会决定事情的好坏时,才渐渐恢复了温和。
亲爱的父母,孩子固然有不成熟之处,他们也同样有自己的喜好和期许。一个愿望好与不好,可以引导,可以讲道理,但千万不要强制命令。
图片来自“花瓣”APP二十年成长,深知父母对儿女的爱。童年浸润在动画和名著中,比同龄很多孩子多了太多接触世界的机会,没有爱我的父母,我不可能拥有这一切。
可即便是有爱自己的父母,我和A的自卑,B旷日持久的叛逆,也绝不是个例。也许孩子嘴上不好意思说,怕被指责不懂感恩,心里却是压抑得很苦很苦。
现在的孩子是早熟的一代,心思敏感且细腻,人格意识在童年时已经发展开来。真切地希望父母们把孩子当做成熟的个体去帮助,去引导,而不是一味溺爱和包办人生。
亲爱的父母,得到你们的信任、理解、平等相待,将会是孩子一生中最深的自豪。
图片来自“花瓣”APP
网友评论
请从每位家长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