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我们就免不了要和他人交流、沟通。而语言,则是最直接、最能表达思维的一种沟通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有时候,面对我们所在乎的人,明明心里是爱着他的,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结果很容易导致双方都剑拔弩张的,似乎有多大的仇恨似的。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这本《非暴力沟通》,旨在指导我们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好好的和家人、同事、朋友交流。
这不是一种虚伪的修饰,而是在理解自己,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愉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思,从而让需要表达的意思得到完美的解决。
马歇尔博士所提倡的非暴力沟通,不是纯粹的教人说话的艺术,而是让我们试着用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抚平内心烦躁、愤懑的情绪,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
通读全书,个人觉得,这些方法说起来比较容易,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操作起来似乎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但不管如何,能吸收其中的一二点为我所用,也是好的。
首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比如,你的孩子做事情非常磨蹭,今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他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这时候,你也许会火冒三丈吧,那不中听的话也就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呢,就这么一点点作业需要做这么长时间吗?你看,你的同学xⅹ早就完成了。”
这就脱离了你的初衷。你的本意,或许是心疼他睡得太晚了,希望他能早一点完成作业,早一点休息。
可是,话一出口,不但伤着了孩子,还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惹得两个人都生气。
你自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可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因此产生愤恨,甚至自卑心理。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实在是比比皆是。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着自己和家人。那应该怎样处理才比较妥当呢?
通过马歇尔博士在书中传递的核心理念: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的沟通:
1.首先是观察。
所谓观察,是指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从第三方的角度,冷静客观的看待事物。这需要与评价相区别。
你所观察到的,是孩子做作业拖拉,这样一个事实。于是,你可以心平气和的向孩子陈述:“现在已经是晚上10:00了,你还没有完成作业。”
而当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呢?”这就属于评价了,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容易给人贴标签。
2.表达内心的感受。
打开你的心扉,即使示弱也不是丢面子的事。而且要注意,感受须与想法相区分。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其实就是一种想法,而非表达感受。
比如上面这个事情,“我觉得你可以很快就完成作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也是不可取的。
3.认真的对待需要,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若想要自己的请求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就要好好的表达需要这么做的原因。
4.提出具体的请求。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含混不清,让对方感到困惑。
在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一个妻子,因为不满丈夫经常加班,很少陪自己和孩子,便提出抗议,希望他减少工作时间。
丈夫也听了她的话。可是,他却告诉妻子,自己已报名,准备参加高尔夫球赛。你看,这其中,误会闹大了不是?
回到上面生活中的例子,面对做事情拖拉的孩子,我们难免头疼。但我们可以试着这样与他交流:“这个星期五天里,你有四天,晚上10:00都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妈妈心里很难受(感受)。因为我更希望你能早点睡觉,这样对身体长高都有好处(需要)。你能不能每天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如果时间有空余,再玩游戏呢(请求)?”
估计面对你这样诚恳的请求,孩子也会很乐于接受,再加上作业完成得快,还能有时间光明正大的玩游戏,相信他肯定会提高效率,不再拖拉。这也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皆大欢喜。
作者还认为,非暴力沟通,不但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面对麻烦时,一味的逃避责任也不可取。习惯说“不得不”时,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上着手。
比如,出于爱或责任心,就会将“不得不”变为“应当”。如此,消极的情绪,也可转化为积极的,有助于我们更积极乐观的面对这个世界。
非暴力沟通,是照进心底的一束光,既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别人。让我们都能试着,好好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