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呵呵!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呵呵!

作者: 03ff03b9b946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19:36 被阅读63次
    图片来自《饮食男女》

    (一)

    最近,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这篇鸡汤文讲述了五个小故事,劈头盖脑地向读者打着鸡血。

    第一个小故事介绍了膜拜单车被美团收购了,胡玮炜预计能套现15亿人民币。

    第二个小故事介绍了李叫兽,不到两年,从一个硕士毕业生,一跃成为百度副总裁。

    第三个小故事介绍了聚会中的贫富差距对比。有人年薪百万,有人却还在抢两块钱的红包。

    第四个小故事介绍了二孩妈妈连在哺乳期都不忘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班。

    第五个小故事介绍了张泉灵的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纵观全文,作者王耳朵先生深黯当下行文节奏,围绕着“焦虑”二字做文章,字字戳中时人痛点,得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结论。

    读完整篇文章,我突然有些心神不宁,担心有人突然窜到面前,冷不防地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他妈还有脸休息。”

    同样,当天下午在电影院看《头号玩家》,享受3D快感时,有些担心某个神经病跑到屏幕中央,突然吼道:“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们还有脸在这看电影?”

    虽说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这种焦虑如同瘟疫般蔓延的恐怖。至少,读完文章的那个下午,我过得没有预想的那么开心。好像我稍微偷懒,就成了罪人,不配活在这世上。

    晚上,韩寒发了一段微博长文指出:“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王耳朵先生鼓励人向上没有错,但错在极其不负责任地进行诱导。他只管在背后四处散布焦虑、喊口号,蛊惑你一路绝尘,才不管前方是否万丈深渊,你是死是活。

    (二)

    鸡汤文的套路,一般是这样:几年前,我跟你一样都在爬格子。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成为叱咤风雨的商场精英。

    搁在刚毕业那会儿,看到这篇文章我可能会热血沸腾,面对这么多年轻有为的同龄人,也会为自己的平凡感到羞愧。

    但放在现在,我会拒绝。因为我的思维里杜绝了“幸存者偏差”,拥有了自己的处事逻辑。我会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节拍活下去,并为此感到骄傲。

    当别人说:“同龄人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我会回怼:“难道我被他抛弃时,会说再见吗?”

    当别人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从来都不会打招呼。”

    我会回怼:“搞得我跟你很熟一样。”

    当别人说:“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我会回怼:“你打算拿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吗?”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愿你看清这个时代,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那么,我想请问:“既然你看清了,那你还写啥文章。也没见你驰骋商场,赚个十几亿呢?”

    冒充大尾巴狼骗骗没有思考能力的普通人,把他们当猴耍有意思吗?

    随后,王耳朵先生写了一篇《致大V韩寒:你可以衣食无忧,但千万别教年轻人不焦虑》,阐述了一个观点:优秀的同龄人太多了,我们应该更努力,活得精彩些。

    这个观点没问题,三观很正,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其后的解释却让我凌乱了。王耳朵先生说:“为什么你不能不焦虑?”

    我感到诧异,我不焦虑,我还有错?

    我心宽体胖,你却想让我“小肚鸡肠”。

    毫无疑问,作者混淆了工作与焦虑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按照作者的逻辑,工作就一定要焦虑,焦虑到夜不能寐你才算合格的职场人吗?

    现实恰恰相反,焦虑是一种心理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抑郁症。难道你工作累到患有抑郁症了,才感觉对得起自己了吗?

    (三)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同龄人”?

    在我看来,应该是具有相似背景,与相似年龄的人,才能称为同龄人。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学作文——《第一次奋进》,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我不会忘记她,是她让我的心有了光明。”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12岁的小朋友之手。你想想自己12岁在干嘛,在玩泥巴,掏鸟蛋,跟女同桌划“三八线”。就算是22岁,也写不出这般美妙的文字。

    不光同龄人抛弃你,连小孩都远远超过你。

    然而,这种比较有意义吗?

    据网上了解,小邵同学从一年级起,就在父亲的引领下读《道德经》,由父亲给他讲解。四年级时,他就能把《道德经》全部背出来了。

    老师介绍:“他是个特立独行的男孩,热爱阅读和写作,尤其喜欢看历史和科幻。他以前还写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点评过《万历十五年》。”

    最近,小邵在看王小波文集,以及科幻作家埃塞克艾西莫夫的书。

    恐怕对于许多人而言,十二岁压根就没听过王小波,更别提埃塞克艾西莫夫。对普通家庭而言,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身处高知家庭背景的孩子而言,这却显得理所当然。

    一个出生于农村,十二岁还在泥巴里打架;另一个孩子却在遨游书的海洋,与父母讨论人生的意义。这不能笼统地归为“同龄人”了,而是两个阶层的事情。

    (四)

    不是每个人眼中的成功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没有赚到大钱难道就会被人抛弃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不妨碍他们认真工作,以及追求所要的快乐。无论是街边扫地的工人,还是卖着热腾腾早点的阿姨,谁都没有权力对他们说抛弃。

    对于《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文章,习惯性跪舔金字塔顶尖,鄙夷中、底层劳动人民。在蹭热点同时,不惜制造恐慌焦虑,骗取点击量。

    而有些人,非但不反怼,还帮他们在朋友圈转发。就像是我用委婉的方式骂你低级,你非但没听明白,还引以为荣。说句不好听的,这就是智商和认知上的绝对碾压。

    韩寒曾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温柔的与生活相处。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不轻易羡慕别人而陷入焦虑”,不为社会“单一而功利”的衡量标准动摇,别人的标准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而这些往往可能并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话:" 我从小到大没什么梦想,一直在路上不问远方,只是衷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你问我什么算厉害,大概就是能:有朝一日,保护好爱人,对得起朋友,赡养好家人吧。"  

    总之,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才是不被抛弃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呵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mm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