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里,孩子6岁以前的生活是快乐美好的,当刚入学一年级以后,孩子的很多问题由于入学的诸多不适应就全部显现出来,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板凳的问题比较高频出现,这时有很多家长就着急了,怎么就就专注力不好了呢?
其实,学龄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一辈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当问题凸显时,是很多前期成长中的所有错误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尤其是专注力,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在学龄前的生活与陪伴中,孩子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的探索这个他们不熟知的世界,有一些行为在我们的家长看来,或者用成人的社会认知看来,是无意义的,但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应该对孩子本身自己的体验来说。所以在错误的认知下,会打断孩子。打断主要表现成两种形式。
第一种,有一种无意义叫做“你妈认为你做的事情无意义。”比如2岁的时候,宝宝喜欢玩儿水,能蹲地上玩儿2个小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宝妈就会认为孩子玩儿水没意义,还把衣服湿透了,又感冒又要收拾,会打断阻止,殊不知玩儿水的过程就是孩子他就世界的方式,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玩耍中,他的内心活动和感受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在不断变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专注的过程,却被很多家长认为无意义。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第二种,学龄前很多宝妈过早的开始教孩子知识类内容,要识字、背唐诗、算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常打断。比如,孩子在学写“十”这个字,家长心中要求的是横平竖直,垂直90度角,当孩子第一次尝试写,刚写了一笔“横”,有点往上扬,并不水平,这是很多家长就会打断孩子要求擦掉重写,要求水平。接着写“竖”,同样上演着写“横”所发生的那一幕,孩子也许只是没有刚好写成90度角,横竖之间的夹角大一点或者小一点,会被要求再次擦掉重写,一个简单的“十”字被打断了2次,可是试想一下,倘若没有家长的打断,孩子写出来的“十”字就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所以这两次打断都是完全无意义的,反而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这是由于家长的急于求成的心态所造成的,一是忽略的孩子本身的自身能力,总认为在成人世界里很简单的事情孩子也可以很快做到;其二,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是从生到熟,从熟到巧,往往家长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超人,能直接从生到巧。这就是为什么会高频次打断的原因。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家长并不能做到像专业的老师去训练自己孩子的专注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简单学习,了解哪些行为是破坏专注力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