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情的批判与诗意的开掘——读何其芳的<红楼梦>研究》中,蒙木老师写道:“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何其芳必将因为《论<红楼梦>》而不朽”,同时称赞“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显示了一个批评家独特的个人风格,不仅有理论的深度,还有体验的深度,行文行云流水”。作为《史诗<红楼梦>》的前言,蒙木老师这篇文章给读者介绍并梳理了何其芳在《红楼梦》研究上的经历和成就,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何其芳的研究文章。
《史诗<红楼梦>》选编了何其芳的三篇文章对《红楼梦》的研究文章。第一篇就是在特殊年代让何其芳广受批判的《论<红楼梦>》。何其芳是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首先关注和感受的是文学作品的诗意美,在评论《红楼梦》时尤其如此。他对《红楼梦》的喜爱同样溢于言表。这些在读《史诗<红楼梦>》的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何其芳用绘画上的皴染手法来比喻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先简要介绍,再反复多次补充,如同断断续续地皴染。何其芳评价这种手法让《红楼梦》具有了一种“近于油画似的色彩”。
他分析并称赞《红楼梦》对生活细节和大事件的生动描写和节奏把控,以及对众多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何其芳看来,《红楼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浑然天成”。我觉得这句评语可以看作是对世情小说的最高褒奖。能把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小说写得自然流畅、逻辑严密、“浑然天成”,应该是所有小说创作者的终极目标吧。
在研究《红楼梦》之前,何其芳对文学的研究内容,先是屈原、而后宋玉,再后是《诗经》。这些内容应该深刻影响和培养了他对诗的追求。因而,他对文学作品中含有“诗的光辉”的要求尤其严格,他甚至认为,“一个作品没有诗,几乎就是没有深刻的内容的同义词”。这是他诗人的个性使然。
评论《红楼梦》,少不得又要跟《金瓶梅》作比较。显然,何其芳钟爱《红楼梦》而批评《金瓶梅》,因为《红楼梦》在残酷的现实之上表现出更多美好,用何其芳的话说,是“放射着诗的光辉”。他不喜欢《金瓶梅》,也正因为《金瓶梅》中描述的黑暗有余却缺少善良美好的闪光点。
他能有如此比较也很自然。从诗人的角度出发,他一定希望或者说要求从文学作品中看到诗意的美。如果换做萨孟武,必然会专心于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思想;而田晓菲则深感于《金瓶梅》中的慈悲胸怀尤偏爱之。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解读自然也是多角度。总能引发很多角度的不同评论,也正是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
矛盾的是,在一部分内容里,何其芳对《红楼梦》的研究很纯粹,他的分析总是贴着文字本身。他反对牵强附会、过分臆想的“索隐”,就像他反对一些人总是用名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一样。他举出三个理由,一,名人的话未必正确,二,名人的话未必适合当前问题,三,对名人话语的理解未必正确。时至今日,他这段话仍然有理有据、简短有力。
但是在另一部分内容里,他又会不断地谈一些阶级角度出发的言论,读起来让人乏味。这些特殊时代的印记,让人更加惋惜。
如今,对比对《红楼梦》的各种解读,何其芳的解读已经不觉得新鲜了。但是,他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始终还是禁得住时间考验的,也值得《红楼梦》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学习。
2019.06.13雾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