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科普想法婚姻育儿
为什么表扬孩子不能说“你真聪明”

为什么表扬孩子不能说“你真聪明”

作者: 周周心理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19:42 被阅读243次

    父母们总是惊讶孩子如此快速的成长,咿咿呀呀清晰的喊出第一声“妈妈/爸爸”,或者突然指着卡片上的字念出正确的读音,父母会为孩子的进步欣喜不已,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夸上一句“宝宝,你真聪明!”,但是科学家们表示:NO!一句“聪明”的赞赏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纽约12所学校做了这样的实验,实验对象由400名五年级的学生组成,实验者邀请孩子先做一个相对容易的测验,测验结束后,实验者会告诉孩子得分,并给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半的孩子收到“你在这方面一定很聪明”的表扬,这种说法是称赞他的智力,另一半的孩子收到“你解题时一定很用功”的表扬,这种说法是肯定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随后,实验者告诉这些孩子,他们还需要再做一个测验,测验的试题有两套,一套比较难,但是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一套比较简单,和刚刚做的那一份很相似,孩子们可以从两套题中选择一套来完成。

    虽然只有一句简单的表扬,但表扬的方式却显著影响了孩子们随后的选择。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们有90%选择了较难的测验,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们则大多选择了简单的测验。德韦克这样写道“当我们称赞孩子的智力时,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聪明点,别犯错!”

    当我们用“聪明”去称赞一个孩子时,我们是在对他的先天智力予以肯定,这一种稳固的、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特征,对这些孩子来说,如果挑战难题失败,就意味着“我似乎并不那么聪明”,这显然会威胁到孩子的自尊,所以选择简单的题目,这样就更有把握可以守护自己的“聪明”勋章。

    后续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比自己表现得差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挽尊”;而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比自己表现得好的孩子比较,他们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总结经验,找到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方向。

    道理在成人的世界也一样通用,当老板称赞某位员工很聪明或很蠢的时候,是在对他与生俱来的稳定的个人特质给出了评价:事情做好了=有能力,事情没做好=没能力。应对这种老板,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挑拣自己擅长的、简单的、不会出错的事情来做,并永远不要碰那些涉及未知的、有挑战的、有失败风险的任务。

    卡罗尔·德韦克进一步总结发现,人们对能力有两种基本认识: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

    能力实体观(不可变)认为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改变的特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我们会觉得一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天生更聪明。

    能力增长观(可变)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的,是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或者练习来提高的。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会相信能力是可以无尽扩展的,是不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的总和,努力会让人收获成长。

    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倾向于持有能力增长观,小学低年级阶段,大多数的孩子都相信努力和智力是一回事,聪明的人会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会让人变聪明,而如果成绩不好,那说明不够聪明且不够努力。

    但是,伴随着成长,我们对能力会逐渐形成不同的信念,持有能力实体观(不变的)的人,通常会为自己设置保守的目标,总是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敢承担失败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努力还是失败,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低能”的标志,在他们看来,聪明的人无需努力,而努力却仍然失败则意味着双重毁灭性的打击!

    相反,持能力增长观的人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秉持能力可以提高的信念,会让他们更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享受在过程中的成长和改变,即便是失败了,也不过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努力错了方向,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全盘否定,他们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很多时候,父母随口的一句话却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表扬孩子“聪明”,不如鼓励孩子“努力”,一个人早年养成的心智模式,会伴随我们的成长,使我们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要让不恰当的表扬束缚了成长,换一种方式鼓励孩子的进步,与孩子共享成长的喜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表扬孩子不能说“你真聪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gs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