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然谈到龙井,总觉得意犹未尽,今天再来谈谈。
父亲喜欢喝茶,我们一家都喜欢喝茶,记得高小以后,每逢周末,我们一家三口总喜欢到处走走,而常去的地方就有茶楼,叫上茶和点心,轻轻松松过个上午。平日里的茶事就更多了,父母亲总会淘各种各样的茶叶回来,在电视机前泡上一杯,一喝就是一整晚,父亲喝的多些,母亲因为怕失眠,喝得相对谨慎,但有好茶也绝不放过,我则是从那时起养成喝茶的习惯,学习时总喜欢泡上一杯茶,喝完了再续水,这个习惯带到了教室,并一直保持到我高三毕业远赴东北。
我和父亲还喜欢看些茶书,绿乌红黑各式名茶条目清晰,恍若词牌,我第一次认识了何为绿茶,何为乌龙,几时适合喝乌龙,什么人适合喝红茶;也就是在这时,我知道了龙井是十大名茶之首。而父亲则钻得更深,热衷于调制各种混合茶,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一些品茶的经历,最有意思的是他喝到过一种白茶,这种茶泡出来绝无颜色,但清香扑鼻,入口非常醇厚,据说这种茶是藏于高山冰雪中若干时日,雪化后刨出所得。
那时候我们那开始流行功夫茶,从前各大茶楼里上的茶总是大壶冲泡,端上来再分到杯子里,由于不可能很快喝完,这茶一会就冰凉了,加之茶质大都很差,要不就非常的涩,要不就寡淡无味,而功夫茶则完全不同,它是现泡现喝,还有各式各样的茶具和赏心悦目的泡茶过程,泡出的茶清香鲜活,是种享受。
其实小时候我很少机会去旅游,对于龙井的印象更多的来自臆想,臆想江南繁花似锦,所产的茶也必然高贵奢华。
但我清晰记得父亲讲过,龙井不太适合品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味道太淡,若说绿茶,还是碧螺春比较符合大众口感。尽管碧螺春也是我的至爱,但却早已听说龙井大名(也许更多是冲着杭州的大名),听到父亲这样说,心里不是滋味,暗暗替名茶不平,怀疑父亲的见识。我觉得喝龙井就该照功夫茶的样子去喝,好茶都该这样去喝。
几年后,在一部名为《江南•朝花夕拾》的纪录片里,我第一次看到泡龙井茶的过程,杭州山间的茶馆里,宾主临窗而坐,干干净净的桌面上,放着两只高高的玻璃杯,服务员走过来,冲进小半杯开水,投一些茶叶,再将杯里的水倒满,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便泡好了,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绝无什么茶具,也没有赏心悦目的过程,只有茶汤里的龙井嫩叶缓缓展开。我很疑惑,冲泡名茶,何以如此简陋,分明是一种怠慢。
当然,这一切都很快淡忘,随着兴趣的变化,我已更为钟爱红茶,在高三那年,我夜夜必备的,是父亲亲手泡的熟普洱,在饭后送到我的书桌上。
但出产龙井的江南,是我与父亲谈不完的话题。关于杭州,他谈得最多,也最动感情,一曲《南屏晚钟》深藏的对济公活佛的追怀,雷峰塔遗址的那次寻访和重建的提议,苏堤的桃花,飞来峰的冷月,还有林彪的地下宫殿,大运河的末世繁华……
他不免也提到龙井,说他带回过一瓶龙井的泉水,还在龙井村看过炒茶,制茶师傅熟练地翻炒,茶香四溢,但一天只能炒两三斤,将茶用折好的纸角包好,小小一角就能卖到上千块,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当然,父亲说得最多的还是那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每每听父亲读到这首词,我总会怦然心动,“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是何等的清寂迷人,仿佛听到广寒宫里桂花落下的声音,当然,白居易的身边一定少不得一杯好茶。
这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追忆杭州时写下的句子,父亲反复多次地吟咏,我想他必是深深惦念着杭州的。
在中学的岁月里,我与父亲是挚友,时常交流,天南海北,历史文艺无所不谈。我自然也对江南心向往之,并且有些了解,这一点父亲心知肚明,他也毫不掩饰想与我重游江南的愿望,但他却从小坚决不带我去江南游历,只顾吊我胃口。他说那里底蕴丰厚,适合读书,一定是希望我考上那边的大学,再堂而皇之地来一次江南之行,尽管他从没有说出口。
遗憾的是,我最终远赴东北,去了一个不再有茶树的地方。更为遗憾的是,我始终没能和父亲故地重游,直到今天。
少了父亲的陪伴,我的文化生活逐渐枯竭,但东北的寂寥,却更激起我的江南不死情怀。两年后,我终于第一次踏上江南的热土,来到杭州,来到龙井问茶。儿时心中的圣地,此刻化为眼前的现实,我是朝圣来了。
然而出奇的很,尽管事先满心期待,此时心中却没有太过的激动,从天竺路的烟烟袅袅一路走来,直至龙井,春风温软,偶有梵音,处处茶园,却绝无阻拦,只感觉一切都那么轻松,那么亲切,有种老友重逢,故地重游的感觉。
接着就是我去村里问茶的经历了,在那里,我第一次喝到了真正的龙井,而这真龙井的味道就真的是很清新寡淡,与之相对的是回甘特别明显,不浓烈,但久久不会消失。我也真正见到了那种随意的泡茶法,玻璃杯里倒上七八十度的水,然后叶子缓缓散开,轻轻落下。
我们也和主人聊聊家常。他家里有三亩茶园,不算多,因为只有一个女儿。茶叶的亩产有几十斤,由于茶价上涨,每年还是能挣些钱的,村里的许多房子都是新盖过的。当聊到平时主人喝什么茶时,主人笑道:“不舍得喝好的”然后拿出一包碎茶叶,“平常大都喝这个。”
走过龙井村,一路都有炒茶的人。世世代代种茶炒茶,尽管是得天独厚,其中也不免辛苦艰难,尽管西湖龙井名动华夏,但在他们看来,种茶、制茶,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就是平平凡凡的生活,如今富裕了,面对外来者的羡慕,村民们更多的就是淡然,自信的淡然,村就是村,茶也就仅仅是生活。
其实龙井茶的闻名天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唱诵和传说。苏东坡与辩才便常常混迹龙井,秦少游也写过《龙井题名记》,于是历代文人络绎不绝来此问茶,多少也是冲了他们的盛名。后来乾隆下江南,还专程来此,亲手采了十八棵茶树,并封为“御茶”。
现如今,苏轼辩才游过的龙井还在,乾隆的十八棵御茶也在,当年的古道也在,甚至漫山遍野的那些茶树,许多还是百年前的老树,一切原原本本,就在眼前。
从龙井村出来,走向九溪,再走向虎跑,我一路不断提醒自己,先贤就在身边,大名鼎鼎的龙井茶园就在身边,却不知怎的端不起半点敬畏,一切就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轻松得有些可怕。我努力寻找那些震撼的点,但却始终感觉散散淡淡,不免有些失落。但是一旦离开,却又十分的惦念。这是种十分有趣的感觉。
于是随后的几年,我几乎年年都到龙井,到九溪虎跑的茶山中去,由于寂静,那种老友重逢的感觉越发明显,最近一次到龙井山间,完全是一种探访老友的熟络心情。
记得有一年杭州持续高温四十几度,新闻上说热死了不少茶树,那年深秋我到龙井,还不自觉的看了看茶园的情况,当看到漫山茶树郁郁葱葱,并无明显死伤的时候,心里竟有一丝欣慰。
我们今天看到的龙井茶树,都是北宋辩才老法师带来的那几棵老茶的后代,名茶并非天造地设,从形单影只到漫山遍野,从孤芳自赏到享誉世界,其间的艰辛和隐忍恐怕也只有村民们自己知道。其实龙井没有诗,只有生活。
这个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其实龙井就仿佛乡间的小女孩,也许受到很多赞誉,却始终没有端起架子,没有为了赞誉而改造自我,附着市井的奢华。龙井所做的,只是对慕名而来的游人敞开环抱,投以亲切的一个微笑,仿佛迎接老友归来。
其实,这种不加修饰,真真切切何尝不是一种德。正如上文所说,茶的真义就是“放下”,寻求一个大家都不端着,不攀比的时刻,让心可以歇歇。无论苏学士、秦少游,还是乾隆皇帝,名利场上都是赢家,却独爱流连龙井,喝一杯淡茶,也许就为寻得一刻自在。没有了敬畏,却走进了心底,任何时候泡上一杯,便是一种最简单的歇息。
龙井茶的故事快讲完了,我忽然想起父亲的那句 “龙井茶味道太淡,不太适合品饮。”事实的确是这样,此刻却可以有新的解读,倒不是淡的味道不好,恰恰相反,淡的味道是一种德行的加持,可贵之处在于引导你放下名利,自在从容,但前提是喝茶的人要舍得放下。所谓“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是要有知音的,不是人人都适合喝龙井,适合喝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