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弗洛姆(E. Fromm, 1980) 所说,如果心理治疗者不能为病人提供或创造一种随便而宽松的交谈气氛,那么,多么高明的技术也是不起作用的。
上面的例子中,病人病情比较简单,病人人格相对健康,再加上父母亲的密切配合,这些都是产生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但病人感到医生对他很亲切,理解他的难处,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病情复杂、病程长的病人,尤其是病人人格很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碍,发展亲密的治疗关系往往很不容易,但也更加重要。
下面,就有关亲密关系的几个关键性概念做简短的说明。
“接受”病人是发展关系的前提。所谓接受,指宽容病人的短处和缺点,同时又重视和欣赏病人的长处和优点。对于优秀售货员来说,凡是走进商店的人都是顾客,一律热情接待,即使他逛了个遍什么也不买。这是对无条件的接受的一个很好的举例。心理治疗者更是如此,即使病人性情古怪,难于接近和交谈,也必须真诚地接受。治疗者无条件地接受病人,有可能促使病人也逐渐接受治疗者。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互相接受。
“理解”的操作定义是,治疗者把病人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并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用一.套让人无法反驳的道理迫使病人点头,不仅不能算理解,而且是与理解背道而驰的。
“尊重”意昧着把人外在的属性(如美貌、学问、才能、财富、地位、权势,等等)搁置一旁,而把人作为有内心体验、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存在去对待,也意味着把病人作为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对待。通俗地说,我为什么尊重你?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是由于你和我样都是人! 我一无所有,自尊却是命运所无法夺走的。正因为我重自己“这个人”,所以我也就很自然地尊重你“这个人”。同情心是必要的,但它绝不能取代尊重。一般地说,神经症病人有自卑心理(详见第二章),这是由于幼年未能满足被人尊重之需要的结果。因此,尊重神经症病人,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心理治疗作用。“投情(empathy)" 的定义是,暂时抛开自我而与对方认同( diniation) 通俗地说,投情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里去,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去体验病人的体验。应该承认,人们的投情能力差异是很大的。投情能力太低的人从事心理治疗是困难的。人们常说的“善解人意”,跟投情的意思很接近。必须将投射( pojection)(详见第三章)严格区别于投情。一般地说,投情与投射之间存在反比关系。投射最常见的例子便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小人之心,几乎人皆有之,只是有人敢于面对勇于承认,有些人却死不认账罢了。既然不肯承认自己有小人之心,这小人之心便只好硬扣在别人头上了,这便是投射。心理治疗者有投射,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要紧的是得有自知之明,很快就能觉察到自己在投射,这样,便能自觉地防止投射对心理治疗的干扰。投情也可解释为二人具有“共同的体验域( common field of experiencer",即俗话所说的“想到一块儿去了”。 举例说,如果病人身体不适的诉述还没有说完,医生便急于打断病人的话,改而询问病人别的问题,那就与病人缺乏“共同的体验域”,也谈不上什么投情。因身体症状而苦恼且顾虑重重的神经症病人,往往深恐医生不重视他的诉述,担心医生嫌他哕唆。对于这种病人,医生应该采用两种措施:(1)向病人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供病人详述他的症状和病史,如果-次谈不完(因时间有限,还有病人在外面等得着急),下次再谈,暂时忘了说的,以后补充,只要病人愿意,有的是机会。(2)专心、耐心而且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并且做记录。为了使病人放心,医生在听完后可以把病人的病情复述一遍,使病人相信医生确实已经听进去并且记住了。这对于以身体不适为主诉的神经症病人,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如果医生对病人的症状漠不关心,怎么能使病人对医生产生信任呢?
亲密关系究竞发展得怎样了?医生切不可持主观主义的观点,即自认为友好、热情、关怀等,就算仁至义尽,以为在亲密关系方面没问题了。这是不行的。亲密关系是否已经确立,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定。就病人而言,如果他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不论说什么和不论如何说,他也不担心会被看不起或被拒绝,他从治疗者那里得到帮助并不感到难为情或欠了人情债,那么可以说,病人感到他与治疗者的关系是亲密的。
显然,亲密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病人,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一种强有力的治疗。也就是说,亲密的关系本身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