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
书荐|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看见》

书荐|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看见》

作者: 蓝橙lancheng | 来源:发表于2017-06-05 10:27 被阅读231次

    关于人的故事

    文字,是有穿透力的,每一篇好的文章,每一部优质的作品,都能穿越万水千山,穿透重重阻隔,把写字的人,放到你面前,让你看透他的灵魂。

    比如《看见》

    这本书里,柴静,不仅让我们看见了她自己的灵魂,还带着我们看见更多人的灵魂。这样的作品,难能可贵。

    让我们来看下这本书的主要脉络:

    时间线是柴静被陈虻(时任央视评论部副主任)带进央视,做《时空连线》,到做《新闻调查》,接着做《两会》专题报道,最后以陈虻离世结束。

    内容线是柴静在这些节目中接触到的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非典、同性恋、家庭暴力、双城创伤、环境污染、两会、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汶川地震、留守儿童、药家鑫事件……

    有人说,《看见》既是作者自己的成长史,也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变迁史,但我认为,这本书的层层递进,更是一个追寻真实的过程、一个探究人性的过程,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反思的过程。

    正如柴静在前言中写的: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这些人,作者以自身成长的角度给我们呈现出来,从敌对到偏见,从客观到理解。她赋予了每一件事存在的合理性和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双城的创伤)

    初期做环境污染时,她喜欢用咄咄逼人的方式将一名市长逼到墙角,到后来征地专题时,她发现,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之处。初期做涉黑事件时,她带着有色眼镜采访了监狱里的老大,后面采访药家鑫事件时,她选择了不做评判只把真相带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感悟。

    “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阴暗和恐慌?

    柴静的新闻调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但里面也揭示了很多社会的阴暗面。柴静在做非典节目时,她是初出茅庐,有着一股胆气和冲劲。于是在她的努力下,我们这些普通看客,见到了非典狙击战中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书中写:“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我深以为然,你选择视而不见的事,它依然存在,这就如同我们在身体里发现一颗毒瘤,只有面对它,重视它,才能抵制它,剔除它。

    没有永久的欣欣向荣,我们需要的是看见并脱离。

    “陈虻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这些痛苦,是真相。

    所以柴静开始奔走在发掘真相的道路上,哪怕这个真相很容易被流掉,她也不遗余力。

    在汶川地震中,柴静在做了两期常规报道后,选择了撤退,和她的团队在寻常百姓家中支起摄像机,她要采访最真实的一面,没有太多的歌功颂德,没有刻意展现震后余生的感动,她用最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不必隐藏的痛苦,以及无需歌颂的坚强

    (汶川地震)

    在虐猫事件中,她是唯一采访到事件女主人公的记者,因为女主人公说,我相信你,可以真的听我诉说。

    在两会报道中,她真实录下了代表们争执的过程,没有刻意烘托哪一名代表的提议,她说,这才是每个代表的真实想法。

    柴静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书里的她一直强调着真相、事实,寻求客观、平衡。而如果没有人去挖掘这些,就没有时代的进步。

    柴静说:

    “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间。”

    “真相自有万钧之力!”

    真相的目的是自省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字,都会引起反思。柴静也一样,书中写了将近十年的光阴,她在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成长,视野和格局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每一个人都成为不了救世主,所以2015年她带着她的《穹顶之下》归来的时候,褒贬不一。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直面自我,进行思考和自省,道德制高点谁都能站上去,落回自己身上同样是千疮百孔的人生。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大概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没办法从这个社会剖离开来,你本以为是置身事外的事情,其实本质上却息息相关。

    “不是女人应该关心女人,而是人,应该关心人。”

    这句话来源于家庭暴力事件,但是我认为可以延伸到整本书,如果我们都能够对他人多一些爱和理解,学会倾听,放下自己强大的主观意志,那么所有人都会幸福的多。

    柴静在后记中写到:三年前,我犹豫是否写这本书时,最大顾虑是一个记者在书中写这么多“我”是否不妥,六哥说,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

    又回到开篇,没错,她的故事里,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无论你是政府官员、影视明星,还是文学高人、社会志士亦或者是混迹于社会背面的各种底层群体,他们归根结底都是人。是人,就都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是人,就都会有强硬和软弱,是人,就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当你学会忘记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别人

    我们太喜欢用“我”来做表达,我认为怎么样,我想要你怎么样,我不开心,我不满意!我们在对爱人、对孩子,甚至对社会、对国家表达着强烈的自我,却很少对自己进行审视,对他人报以宽容。

    白岩松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罢了”。

    同样的,审视自我的过程,也是最痛苦的过程,但我们通过不断的对自己挑刺、思考、修整、成长,我们变得可以认真听别人说话,有一颗包容的心,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那么,还有什么是不美好的呢。

    因为,从蒙昧里挣脱,才是活着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荐|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li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