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有人将“有序思考”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这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一个显性体现。在小学数学中,关于这一点的培养尤为重要,教材中从新授知识窗到练习题,很多地方都暗含着让学生有序思考的规律。以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较为明显的就是第三单元的智慧广场,《有序地数图形》。这里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有图形,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按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在教材第七单元的智慧广场中,《分类列举》,同样是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列举,那就是从只有一种水果,到两种水果搭配,到三种水果搭配。这样的课题非常好的锻炼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
在现阶段,我经过梅梅老师指导,在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中,也找到了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的部分。在信息窗2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一个是12只小熊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一个是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等。
第一个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可以有好几种平均分组的方法,如,12可以平均分成2组,也可以平均分成3组;第二个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里包含着好几种组内数量相同的组,如,16可以每4个分一组,也可以每8个分一组。那么,这么多种情况,该如何让学生不遗漏地找出来,还好理解呢?这就要运用到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了。
当然,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经过老师训练,一开始肯定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的。以第一个问题为例,老师可以这样来引导:12只小熊跳拉手舞,它们现在还没有分开,那就是一个组,那如果再往下分的话,该再分几组呢?学生就能答出是两组。分完之后,老师继续问,那之后可以再分成几组呢?学生会说3组,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再给个小提示,那么接下来再加一组,平均分成3组行不行呢?来上这么两回,学生就有了思路,那就是组数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完3组后,不用老师说他们也能知道,再分该分4组了。以此类推,把所有情况都按顺序一一列举出来,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把可以平均分的情况总结出来,从组数最少的开始,就是12里面有2个6、有3个4、有4个3、有6个2。
第二个问题同理,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数可以分出好几种每组数量相同的组。16只松鼠做游戏,一组最少需要几只松鼠呢?学生就能想到一组最少需要两只松鼠,那接下来只要让孩子在纸上用16个圆圈代表松鼠,每两个圆圈用一个框框起来,看能分成几组,学生就可以分出8组。分完后,老师引导,原来一组有2只松鼠,我们还可以再分成一组几只呢?学生有了之前有序进行平均分的经验,一般可以很顺利的说出再分成一组三只松鼠(说不出也不要紧,老师给一点提示就可以)。再这样以此类推,学生按照三个三个分,四个四个分,五个五个分等顺序给16只松鼠依次分组。最后,老师同样带学生进行总结,16只松鼠只有每2只一组,分为8组、每4只一组,分为4组、每8只一组,分为2组时,才能正好平均分完,那也就是说,16里面有8个2,或4个4,或两2个8。
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未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离不开这种思维。教材中已经有许多设计体现出了这一点,那么老师就需要利用好教材,及时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好让学生能在未来学习时更快的找到理解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