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庸俗的采用了这个题目。
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来讲,阅读分为两类:
1、阅读是目的。阅读能带来快感,本身就是目的,比如阅读小说、诗歌等。这里的快感是广义的,包括阅读时沉浸其中的各种感受。
2、阅读是手段。大多数非虚构类图书的阅读,都有其它的目的,比如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为了学习某一项技能等。
作为目的的阅读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那么,作为手段的阅读,首先就需要知道,目的是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阅读时或多或少都想能提高自己并取得成功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先来看看,
阅读和成功的关系?
在一个开放和公平的社会里,一个人成就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基本等同于他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而决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要素中,除了运气、天赋等不可控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综合能力,不仅包含各种技能,还包括思考力、判断力和预见力等。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消化且固化到行为中,才能形成能力,所谓知行合一。同时知识的获取有很多途径,阅读仅仅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掌握知识是获得能力的条件之一,具备能力是实现社会价值进而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了,比如: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根本就不读书,甚至不识字(老干妈就是个例子)?为什么我知道了这么多道理,我读了这么多书,却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很简单:
输入不等于输出;阅读既非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无法通过知识直接形成能力。
既然这样,
为什么还要阅读呢?
阅读虽然不是获取知识并进而形成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在很多情况下,却都是重要途径。
让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阅读和知识的关系:
1、该知识的获取途径只有一个,既阅读。
2、该知识的获取途径不止一个,阅读是其中之一,且是最有效的一个。
3、该知识的获取途径不止一个,阅读是其中之一,但并非最有效的。
第一种情况很简单,因为必须通过阅读,比如你想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只能看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你想看《三体》、《北京折叠》,暂时没有电影等其它形式。
人类用眼睛阅读文字的速度一般是听觉的4到5倍。而且,在需要深入思考时,阅读的效果也更好。
不过总体来说,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相对复杂,因为是不是最有效是一个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典型的例子是网络课程,几乎各个领域都有大学公开课和TED演讲视频,很多人仅仅通过看视频来学习。很多书也都有音频版本,还可以通过听来学习。听完一本书比看完一本书要慢,但是好处是在做其它事情时可以同步进行。网络课程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少学下来也有十几节课了,效率是不是比阅读一本书更高不好说。 不过如果需要对某一个知识进行复习时,阅读文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视频和音频快进暂停非常麻烦,完全无法和文字输入比。
此外还大量的知识,比如人际交往的、识人的、用人的、医学的、商业的、政治的等等,都是通过工作、实践以及和他人交流获得的,这些情况下,读书往往并非最高效的手段。
不过,正因为第一,某些知识只有文字信息;第二,有些知识的获取,阅读文字信息效率最高,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阅读。而且由于信息爆炸和阅读手段的多样化,人们平均每天的阅读量还是比以前增加了,虽然很多只是刷微信、刷微博而已。既然阅读仍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既然阅读量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久,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
我们应该读什么?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拓展知识面,增强意志力还是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阅读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目的展开。然后,很简单,所阅读的内容的质量越高越好。
文字信息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一是事实,二是观点。有关事实的东西,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这个是底线中的底线,任何虚假的信息都是有害的。除此之外,根据具体情况,还有可能有准确、完备、及时等要求。观点可大可小,小的就是一句话,比如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大的可以是一本甚至几本书,一套方法论,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可以认知和无法认知的边界和内涵。观点存在一个可信度的问题。
在美国,小学生大约到了四、五年级,老师都会教一句话:
There is only one fact. But 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
事实只有一个,但是观点就像屁眼,每人都有一个。
提出观点是如此的容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据这些观点而写成的文字更是浩如烟海,所以我们不得不考察这些观点的可信度,如果输入的都是虚假的事实和未经验证的观点,那这个阅读就是吃屎了,还不如不读。
主流学术界达成一致的观点是可信度最高的,这类观点往往都是经过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而且历时多年多地检验过。对于同样是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论文,但其观点并未在学术界被普遍认可时,作为读者要保持一定的谨慎度。当然,也不必迷信权威,有些领域,只要基于真实、准确的数据做出严谨的分析,普通人也是可以提出让人无法辩驳的观点的。
很多成功人士的个人经验,反而可信度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没有大样本检验过,不见得有可复制性;而且,所归纳出来的原因都不见得和成功之间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但是由于成功人士有光环效应,会让人产生一个肤浅的判断:他成功了,所以他的经验都是导致他成功的原因,甚至是充分原因,都可以被复制。
所谓高质量的阅读内容,就是事实越真实越好,观点越靠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首先读:
1、由学者撰写的经典的科普类书籍,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 快与慢》、凯莉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这类书籍的好处是全面的考察和综合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让读者知道哪些是达成一致的,哪些是未达成一致的,哪些是未知的(这个也不容易,有些书仅仅是告诉你哪些是一致的)。
2、学术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美国人》等杂志上的论文,通过Google Scholar或者维基百科也可以搜索到。论文的好处是比较新,更加原汁原味,坏处是往往只会论述一个具体观点,不容易掌握该领域的全貌。
3、经典的权威著作,尤其社会科学类的,虽然不见得每个观点都有实证研究,但是经过广泛传播后也算经过了验证。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4、专业作家根据学者的论文撰写的普及性文章或者书籍,比如马尔科姆德拉格威尔的《异类》。
5、极客分子撰写的引经据典、有数据支持的逻辑严谨的文章或者书籍,比如专业网站、知乎或者Quora上的雄文。
这些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再考虑其它途径。
上面我们谈了为什么要阅读?我们应该读什么?接下来应该要谈
我们怎么读?
不过,只要想清楚了为什么读,读什么,具体怎么读,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一遍不行两遍呗!
结论
- 先有目标,再阅读。
- 尽量阅读经典,尽量阅读英文资料。
-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