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父母或老师言行传递给孩子的感觉,比言行本身更重要。父母或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孩子一种感觉:父母是爱我的,老师是关心我的,是帮我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讽刺、挖苦我的。这也是赢得孩子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一个孩子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其逻辑后果(也就是解决办法)应该是让他清理干净。此时大人有两种做法:一是以和善而坚定的语气——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就是一个逻辑后果(也就是解决方法)。注意,此时你问孩子怎么做 ,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问孩子怎么做而不告诉该怎么做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之一。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抗拒。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就像牛奶洒地板上了,问孩子该怎么办,孩子可能会选择“哎哟!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清理干净吧!”用坚定而和善的语气 ,将皮球踢给孩子,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言行背后的爱和关怀,问题就迎刃而解。
大人的另一种做法是,不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说话夹带羞辱时,请求就变成了惩罚,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你不要再倒了,看来你倒不好。”同样是将牛奶清理干净的逻辑后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的态度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以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言行背后的关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的后果就是孩子勇于承担, 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如果是夹带责备和羞辱的语气,则带给孩子的是恐惧和害怕,害怕自己的错误带来的惩罚,他的选择可能是逃避或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倒不好,以后还是不倒了。
因此, 作为父母和老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同样的逻辑后果,不同的态度带给孩子的截然不同的感受。一定要注意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关怀与爱,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是给予孩子力量,还是挫伤他们,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