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序”看主旨
钱锺书:“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写作背景
1941年暑假,钱锺书到上海小住,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困于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在这沦陷的孤岛中,他迎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2年写成中国古诗评论集《谈艺录》初稿。《围城》动笔于1994年,1996年完成,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
一次,钱锺书夫妇同看话剧,回到家后,钱锺书便说道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先生听了高兴至极,一边揽下了所有家务,节约开支,一边催促钱锺书写书,成为了《围城》第一个读者。其时,正当春天,钱锺书却为疾病所扰,服了汤药才逐渐好转。也正是在这种糟糕的身体状态下,他一边抱病写书,一边润色《谈艺录》,还需要授课维持生计。1945年11月21日,钱锺书在他35岁生日时作“出癖钻窗蜂来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描述的就是自己兼顾不来的心境。
故事梗概
故事以主角从海外留学的新青年方鸿渐,归国又时逢战事的生活道路为主线,描述了抗战时期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群相。书中所描写到的这些青年人,是在烽烟四起时“避世”的一群人。他们关心国际局势,更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就无处可归;他们空有知识,留洋作诗,却会买文凭充脸面。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杨绛为《围城》注释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惊艳好比是黑暗里所点的火,想象这个火所发出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事实——故事——真实》(《文学评论》)
《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其中人物尽管有现实的影射,但多是众人的“合体”,就像把一本书撕碎了再重组拼凑成的新文章。虽然仍可管中窥豹,却已经是新的模样。钱锺人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钱锺书的前半生
起名为“锺书”是因为他抓周时紧握一本书不放,他的伯父又给他取字“哲良”,从小被膝下无子的伯父抱养。钱锺书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共十人,锺书居长。他从小就比较幼稚迟钝,又全是“痴气”,读书的时候完全不顾别的事儿,放下书尽喜欢胡言乱语。身材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
钱锺书小时候因着生了一场病,其伯父怜惜他便让他停学在家,跟着伯父读书。他可以把小说里兵器的斤两记得清清楚楚,却对数学一窍不通,到他考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十五分。在现在看来,是个非常严重的偏科生。
锺书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离开家与堂弟一起赴学。堂弟钟韩功课很好,作文章被锺书的父亲夸赞不已,但是钱锺书因为酷爱阅读“杂书”,冷落了学业,文章作的不行被其父一顿好打,随后也激起了奋发读书的心思。在考入清华之前,他已经十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
全文半数摘抄,半数归纳总结。意在积累素材,扩充知识,好让这些东西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可以拿来就用。前几天已经写过一些感想,遂不想重复写,太过无趣。书读到快结束的时候,直想赶紧读完,看“两口子吵架”非常难捱,各人都是奇怪的嘴脸,令人生厌。至此,读这本书恐怕也有点“围城”的意思。不禁莞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