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听过很多这样的话,“人只能赚到认知之内的钱”、“认知、方向、资源远比努力更加重要”、“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这样的话,其实都在讲一个问题”认知。
短视频时代,不管是图文还是短视频,一些追求速度的自媒体人,纯粹是站在吸引流量的视角,贩卖者与认知有关的焦虑,他们擅长直接给出结论,但却不擅长展开问题,分析问题。
既然认知这么重要,那今天笔者尝试以有限的认识,对无处不在又司空见惯的认知进行拆解,未必成熟,抛砖引玉。
本文将会讨论如下主题:
- 从定义和内容两个角度拆解什么是认知
- 牛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
- 如何认识认知模型?
- 提高认知的思维工具有哪些?
从定义角度拆解认知
理查德李斯认为:认知是我们的大脑参与、识别和行动的能力。你可以把认知看成是我们的情感、思想、决策、意愿和行为的综合体。认知的组成部分包括:警觉性、注意力、感知速度、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耐受力。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对事物认识的清晰程度和掌握事物本质的深浅程度,为认知能力。
从学术上定义认知能力为:“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大脑的整合功能,而人的大脑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与原生家庭以及个体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连接程度和状态有很大关系。整合功能是否完善,最直接的表现为觉知能力、感受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近年来脑科学家研究得出,人的大脑的整合功能是随时可以完善的。关键在两个方向。向“内”看,有意识的追求自我成长,发展自我关系。向外看,主动的展与外界的连接关系。
认知首先是向内求,就是培养自己的觉知力,有了觉知能力,进而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才会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认知不是想象出来的,认知是体验、经历、学习和觉悟出来的。
很多人会把知识等同于认知,但其实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是认知本身,只是帮助提升认知的工具。比如你看一本金融书籍,但并不能让你就富裕起来。所以结合着所学的知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实践和体验当中,集中你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去找到一条通往目标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觉而不是知识,会进入到你的潜意识,潜意识进一步触发大脑的整合功能,进入到悟到的境界。
要大胆实践,放开了体验新鲜事物,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在实践与体验中,不断地产生思考和感悟,把知识转化成认知。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即便完成了一件事情,也只是最低限度的结束。就像是在认知和真理的房子外边路过,没有一点波澜。
以上我们抽象出认知的三个关键词:信息,思考,实践。
从内容角度拆解认知
定义的内容虽然枯燥,但能够让我们的讨论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太远。有了大方向之后,我们从结果的角度出发,看看那些和牛的Up主是怎么拆解认知话题的。
笔者在某站找了一些综合排名较高的一些关于认知的投稿,整理了一些视频中的内容,如下
复利积累:早期看书和锻炼; 长期主义:量变引起质变;
成长性思维:动态发展眼光; 正向循环:好习惯好心态;
沸腾效应:一次专注一个习惯的养成才是最快的;
抓重点:二八效应;以终为始:假装自己是;吸引法则:让你配得上;
终身成长:大脑可被改变;镜像世界:改变视角;
知识价值:知识是无限的,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能够对你产生价值的知识
拒绝碎片化:网上的文章和视频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这些内容本身无法与你产生连接
思维误区:信息差让人容易进入误区定势,打破这种定势,从“我不能”到“我该如何”
可以看到那些很多写认知的文章或者视频,总结来看大都是在对于一些事情的结论性看法,比如典型的二八法则,就是站在统计学结论的角度给出的一种普遍性的认知;再比如知识价值,把注意力放在产生价值的方面,坦白来讲不到一件事情的结果,我们也很难知道到底哪些能产生价值。
这可能就是很多关于认知的内容在网络上满天飞,但真正能对我们起到作用的极少,因为这些是结论,而非原因和推导,结论是抽象的,且损失了大量的细节和演变环境。当然笔者不否认网络内容可以给你打来一些信息或者启发,但能改变我们认知的,是那些反复琢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觉与看法。
所以,从其他地方学来的哪些所谓的认知,往往是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只是提供给我们了一个大方向,真正提高我们的是那些有无数细节堆积出来的实践过程中的感悟。
高水平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觉得一个人很牛?当你听到一个人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总结出了你表述一大段话的内容时,你会觉得很牛;当一个人就一个主题,展开的超多的解读视角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当你一个谈论一件事情时候能够很快联想到在你看来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事物时,你会觉得这人思维很活跃....总结来说,高水平认知的人善于捕捉到一件事物的本质以及该事物基本发展规律。
我们以一件工作为例,看看牛人的思路拆解?
- 认识:该工作是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瓶颈在哪里?处在整个供应链/关系链上的哪一点?等等
- 怎么做:知道怎么做,能够预判难点在哪里,出错点在哪里,重点把控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在关系中的价值在哪里等
- 标准:这个工作做到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 检查自己: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个标准?还缺什么能力?怎么去补充?
- 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工作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和彼此的影响是什么?如果出现由外界导致的影响,我怎么预防和处理?
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思考也能把一件事情完后,但牛人会在脑子中构建很多疑问,这些疑问其实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探索一件工作与其他事情的关联性,关联性本身就是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下的看法。
当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精力的事情,但这个不断的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事物本质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自己专业性和认知深度的必由之路。所以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沉浸式的多思考问题,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认识认知的模型
科学家们一直执着于提升机器人的智慧,使其看起来越来越像人类。这里面的智慧,站在人工智能的视角来看,就是在提供机器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过程。
当然科学家通过各种学科如计算机学科,生物学科,脑科学等不同的学科研究,应用到机器人,使其更加智慧,那么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机器人认知过程(模型)来感知人的认知过程。
image.png图:认知模型
信息层
认知模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大量的信息,这个就相当于机器学习中的大量的数据输入。面对海量的信息输入,最重要的工具是信息挖掘,挖掘的核心有两个方向:深度和广度。如果不注重广度,就会对很多新的现象和机会视而不见。不注重深度,就会遇对当下处境和形势看不透。
认知盲区:此外信息的挖掘是主动的行为,但也存在盲区:自傲、自卑、情绪化。自傲造成的结果,信息就在眼前,但却看不到。自卑造成的结果是,信息拒绝,就是拒绝信息的发现,有接纳的胸怀和态度才有可能给认知成长的空间。情绪化往往会让人对信息形成误判,进而无法对信息形成有效认识。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何规避以上的盲区,专心在信息的广深两度上挖掘呢?这里给到两种工具:放低心态和倾听交流。放低心态是让更多的信息进入视野,避免看不到细节的情况。倾听交流是与人交流过程中,尽量多的听到完整的信息,抱着了解心态,不求全部吸收但求了解个梗概。
这里给出一个比较讨巧的做法,就是筛选输入的质量,比如看一些纪录片,比如看一些高手的辩论,比如看一些大佬的访谈。通过提高输入信息的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最终输出的高度。
训练层
训练层最实用的工具就是大量的刻意练习,进而构建出思维模型,反映在脑科学研究的大脑中,就是在构建新的神经元连接。
参考AlphaGO的训练过程,一套模型在两个机器中对抗训练。对应到人的刻意练习,就是自己和自己在生成对抗训练,通过不断地自我发问,来不断地加强自己的逻辑思考力。不断地发问在实践层面就是你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有另一外一个名字叫细节,而决定一件事情优秀或者成功的关键,可能就在那些细节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上,只有真的实践过才知道知识产生时的各种细节,才知道细节是魔鬼。可能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的原因就在于,道理是结果,直接过滤掉了推导结果的实践中的任何细节。
借助一些行业或领域模型,直接拿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检验,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认知的提升。
判断层
根据训练层得出来的思维模型,不断地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并依据事情的发展不断地反思、校对、调整,以期得到更好的结果。
通过以上三层模型的不断精进,实现认知能力的迭代升级。即通过大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反复的思维模式训练,不断自我博弈与挑战,克服自傲与自卑心态,使认知结构在广度与深度上充分扩展,形成一套更高维度的、完整的认知框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提高认知的思维工具
以上笔者尝试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认识认知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然后不算的迭代升级。从术的角度有哪些可以实操的思路呢?
-
转变思维:从限制性思维方式转变目标性思维方式,首先是自己不能自我发展的屏障,打开思维,发散思维的去主动获取信息。
-
信息过滤:网上确实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但人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可以从信息的质量和方式去过滤掉无效或效率低的信息,比如跟高手聊天,看成体系性质的书,纪录片等,严格控制短视频,碎片化的文章。
-
沉浸式思考:这一步也是提高认知最核心的关键。保持专注力沉浸式一段时间去琢磨事,构建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个主题,一个领域认识模型,
-
亲身实践:“听到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本质逻辑就是仅仅知道,知道那些道理都是别人思考体系的结论,关键到事上的时候,大脑的潜意识中是没有这些结论所对应的一串实践方法论。所以不要轻视实践,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觉知才会进入到潜意识,而且不要高估短期的,也不要低估远期。其实不断地实践,反复的复盘得失,在大脑层面就是在不断地创建连接,大脑连接越多,思维就会越活跃,“触类旁通”可能说的就是大脑的这种连接。
总结
看过很多知识,听过不少总结,如果不能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回路),除了满足了一时的知识焦虑外,不会带来任何收益。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连接,这些内容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由大脑下意识的调度出来。
总的来说,高质量且非碎片化的信息输入,持续性的实践和深度的思考,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去迭代认知模型,是一种改善认识或者提高认识的基础解法。
参考:
人人都在说认知,到底什么是认知
傅盛认知三部曲后记:到底什么是认知?
为什么你的认知那么高却还那么穷?千万别再掉入“高认知穷人”陷阱!
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秘密!我的观点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彻底改变我人生的10个重要认知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个视频将会改变你的一生【方法论】
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盘点提高认知水平的纪录片TOP10
《有一种东西叫眼界》】#知识改变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
认知层次是可以提升的吗?怎么做到思考有深度?
认知科学&知识焦虑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