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逸闻,一位绅士在宾夕法尼亚的小酒馆里避雨,与邻桌的陌生人攀谈,发现对方对作物种植、庄园管理之事了如指掌,绅士猜想对方是个农场主。之后谈起贸易,此人对赋税、账目、营销也分析得头头是道,像个经验丰富的商人。再听陌生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地聊起文学,他又疑心对方是个文学家或者修道士。
最终经不住好奇,问起对方身份姓名,才知道此人竟是享誉全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印在100美元上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身上标签无数,他是政治家、物理学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以及外交家。他参与起草了《 独立宣言》,做过最早的雷电实验,“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毫无背景的穷小子最终化身为美国国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他的头像被印在100美元的钞票上。
一本《富兰克林自传》,凝练了他奋斗史,发迹史。从印刷所的学徒,到几年后开办自己的印刷所,在大家普遍认为“死路一条”的时候坚强地存活下来,甚至遍地开花,建立了不少分部;接手别人的报社,他办的报纸一出刊就与本地区以前任何报纸面貌迥异,字型优美,印刷精良;他办俱乐部,写文章针砭时事,最终俱乐部的影响深远至引领群众思想,促进政治变革。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
掌舵的孩子王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铁匠家庭,由于在水边居住,他自小就学会了游泳、划船。他写道:“跟别的孩子坐上小船时,一般都由我驾驶,尤其遇到难关时,更是当仁不让;在别的场合,我一般也是孩子王。”
这让我想到另一位伟人,我们的领袖毛泽东,17岁时写下《咏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这种天生的领导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日后的行事中往往充当着决策者和推进者。
此外,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很重要。富兰克林是家里第15个孩子,父亲虽是个铁匠,但是“隔三岔五总有一些头面人物登门拜访,专门征求他对该镇或他丛书的教堂事物的意见,并且对他的判断和建议表现出极大地尊重。只要做得到,他总喜欢邀请某个明达的朋友或邻居来他家吃饭交谈,他总是注意引起某种巧妙或有用的话头,启迪孩子们的思想。”可见父亲对富兰克林的思想启蒙起了良好的作用。
领导的天性和家庭的影响,是富兰克林获得成功的先天优势,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他的自传也从方方面面讲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往往更看重后天的修养和完善。
一、思考比苦干更重要
富兰克林是一个勤奋的人,在他刚刚经营印刷所的时候,有人评论说:“那个富兰克林的勤奋是他的同行们望尘莫及的:我离开俱乐部回家时,他还在干活呢;他的邻居还没有起床,他又在工作了。”
诚然,勤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光在行动上吃苦耐劳、勤奋肯干是不够的,富兰克林之所以能在各行各业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是因为他比世上大多数人都勤于思考。
1、关于方法的思考
富兰克林16岁的时候就写过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报》上,被时人赞不绝口,但他的文笔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锻炼提升来的。
不像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阅读或者抄写金句上,他每周从喜欢的《旁观者》报刊中选出几篇文章,写出每个句子的主旨,先搁置几天,再用自己的语言详尽地表达每个要旨,如此还不够,他又将自己所写与原文对比,由此发现了自己的词汇贫乏,这就迫使他大量阅读和搜索词汇,日积月累,他发现他的改写有时甚至能超过原文了。
相较之下,很多自诩勤奋的人,每天抱着书本、资料埋头苦读,但从不注重方法,这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
曾看过一幅漫画,成功之门大开着,代表努力的箭矢却射向了一旁的高墙,因此无论箭矢的力道有多大,都无法冲破铁墙,到达终点。这就像很多人,虽然有着刻苦钻研的劲头,却不曾停下脚步思考,找不准方向,最终所有勤奋努力都是无用功。
2、关于对错的思考
从《富兰克林自传》中可以看到,宗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公民的生活,例如贵格会的原则是:任何战争都不合法。因此很多会员在政府发动防御性战争时,宁愿请辞议会公职,也不肯违背教义。
富兰克林曾经也是一样,“我的父母很早就给我留下了宗教印象,带着我在一条不顺从英国国教的道路上虔诚地度过了童年时代”,但由于广泛的阅读,15岁的富兰克林对宗教观点产生了怀疑,接触了一些反对自然神论的书籍后,他发现一些被批驳的自然神论观点反而比批驳它的论据有力得多,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然神论者。
这个故事很好玩也很发人深省。
大多数人在阅读时很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15岁的富兰克林已经能进行批判性思考,清醒地判断对错。这使得他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始终能客观的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包容地接纳异己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说,每个人都有超越自我的潜力,而第一个层面的超越就是突破环境和家庭曾经带给我们的某些片面认知。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摆脱成长过程中融入血液里的错误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网络中看到那么多极端分子,他们戾气极重,横冲直撞,实则毫无主见与立场,人云亦云。
二、行动重在实用
初读《富兰克林自传》,意在了解这位通才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一位经营印刷所的老板,发表文章无数,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文,后来又有了公务缠身,居然在电的实验与观察中也做出巨大贡献。从书里可以看到,他的行动透着一种实用主义的精明。
1、清醒把控自己的行动
记得以前看一个相亲节目,男方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制定计划和目标,每周会严格依照计划来生活。此话一出,台下女嘉宾纷纷灭灯。在这个随心所欲的年代,制定和实行个人计划看似很死板、单调。
但我特别喜欢一款运动软件“keep”的标语:自律使我自由。只有能自主掌握时间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为了提升个人品德,规范出行活动,富兰克林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自查计划表,写下希望达成的目标以及二十四小时的活动计划,并认真地践行。自律地生活、抵制诱惑,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阅读、交际。
纵观当下,大众沉迷于手机短视频不能自拔,将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实在应该好好反思。
2、在团体中共进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实在做不到自律怎么办?可以借助他律,这里不得不提到富兰克林组织的共图会。
在还未开印刷所之前,他就将自己认识的精英组织成了一个俱乐部,取名“共图会”,他们约定每周聚会,每个社员轮流提出一个或多个关于道德、政治或自然科学的问题,共同讨论,每三个月提交一篇自己写的论文当中宣读。这个组织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富兰克林的口才以及对政治、民生的敏锐应该多是受益于此。
找到共同兴趣的团体,不仅可以倒逼自己思考和学习,还能分享和获得更多迥异的思想,拓展视野。
如今置身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更加便捷、宽广的沟通渠道,寻找到一个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集体,也许能帮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3、用行动打造个人品牌
要让大众看到你的努力,营造正面的形象,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富兰克林开了印刷所、报社以后,又开了一家文具店,他经常会把从商店买来的纸张用手推车推过大街小巷送到家中。这样一来,人们认为他是个勤奋、发达的青年,此举说来颇有作秀之嫌,但他确实由此获得了更多商户的供销机会。
既要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也要懂得营销自己,发扬、展现自己的优点,获得更多复利,这是一种机智精明的生存法则。
三、世事洞明皆学问
独立战争中,富兰克林写过一则征集民众马匹车辆的告示,他列出了整个租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形,加以详细说明,由此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有人说《富兰克林自传》后半部分内容太过琐碎,我却觉得以小见大,从这些小事情足以看出他本人看问题的全面性和预见性。
我们印象中的伟人似乎终日操心天下兴亡,国之大计,古人常说:“心怀天下者,不拘小节”。而富兰克林却完全相反,从铺马路、清垃圾、设路灯、消防、巡夜等发展到办公共图书馆、办学校、办医院、建立民兵防御体系,他关注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提到,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何等的睿智与霸气。然而曹操临终前对子孙妻妾交待的却不是天下大事,反而啰啰嗦嗦说了一堆琐事,例如丧葬后剩下的蜡烛器具如何处置,让人大跌眼镜。
但正是因为关心身边的小事,掌握最具体的事项,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想常人之不能想,成常人所不能成”。
我就是一个不擅长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现在工作时常常摸不准局势,做事情顾头不顾尾。因此我们要多延伸感官,关注身边和国家发生的大事小事,建立与世界的链接。
四、人情练达即文章
富兰克林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险境,最后都能化险为夷,除了他个人的机警聪敏,还离不开很多朋友的提点与帮助。他在日常交际中,十分谦虚谨慎,刻意不与人争辩,他认为好争辩是一种恶习,会使得本来可以建立友谊的地方,反而产生了厌恶,甚至敌意。
担任议会秘书的时候,曾有一个才气不凡的绅士写长篇发言,公开反对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富兰克林想到一个办法,听说那个人家中有一本稀世珍本,便写个条子过去请求借阅,一个礼拜后将书归还,又附了一个条子,表达了强烈的感恩之情。两人再次在议会见面时,对方主动与他攀谈,最终甚至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谁若一次施恩与你,必将二次施恩与你,其乐意之情为受恩于你者所不及也。”表面上欠了对方一个情,实际上没有低声下气讨饶却能化敌为友,可见富兰克林的情商之高。
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往往一身书生气,不屑于学习人情世故。但人情练达不等于阿谀奉承,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
勤于思、笃于行,保持处世的洞察与明达,使得富兰克林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看问题,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繁复的局面。我们也要将自己培养为这样的智者,思考,践行,时时反思,这就是将事情完成得尽善尽美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