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慢慢变化而不自知,却又对巨大的变化会本能地排斥。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意志力自由”,最近在看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和工具。
一、改变为什么难
我们的躯体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自我发展心理学—听书笔记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情感面这个大象有三个特点:
1、力量大。
一旦它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它。
2、它受感情激发。
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能激发。
3、它受经验支配。
经验是指自己“切实体会过的”经验,不能是想象,不能是希望,也不能是别人的经验。
二、改变的本质
既然大象才是我们改变的动力,它又受经验支配,那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我们都体验过冬天早晨被窝里的温暖,奶油蛋糕的香甜,打游戏的快感,这些经验反复出现,不断强化,我们才会觉得早起跑步,健康饮食和适度游戏那么困难。因为锻炼身体的好处,健康饮食的好处,和适度游戏的好处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经历。
改变的本质,就是让新的经验不断强化,最后代替旧的经验的过程。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太多阅读经验的人,突然下决心每周读一本书,他只体验过不读书时去打游戏或者刷朋友圈的快感,他没有亲身体验过阅读带来的好处,那可不是大概率要失败吗。
三、跳出心理舒适区
改变是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也是我们跨越心理舒适区的过程。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可能你会觉得是让我们心理感觉到舒服的地方,其实也不全然都是。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
《肖申克的救赎》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你可以看到,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我们也见过很多人,换了环境,换了工作,却一直还是没有变化,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所以光改变环境并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是指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