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知州苏东坡

作者: 方圆_3b30 | 来源:发表于2021-04-23 13:04 被阅读0次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进可安天下退能怡自身,他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也许正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世人都知道苏东坡的文学造诣算得上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但对于苏东坡还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吏身份却不是很了解。

    河北省定州市是古代中山国所在,也是北宋时期边陲之重镇,还是我的故乡。苏东坡先生曾于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至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三月在定州任知州,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以人格的魅力,果敢的胆识,为定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留下了许多佳话和传奇故事。

    宋王朝的地方政府设置基本上是两级制,县级是自秦代以来历史上最基础也是历史最久远的行政单位,数个朝代保持不变,统管县的行政单位是州府,一个州管理若干个县,州与县构成宋代地方政府的基本框架。所以州府相当于现代地市级别,知州相当于地市一把手。知州,即知某州事,知这里是代管、协理的意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长官,知州还兼厢军正印职。

    宋代定州地域相当于今天保定大部和石家庄衡水一部,北部到海河、霸州一线,西部到太行山雁门关一线,因其北临契丹为宋边陲之重镇,河朔之咽喉,宋辽之战场,所以属朝廷重臣驻守之地。苏东坡就是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身份,提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总管出知定州的。

    当时北宋正处在号称“百年无事”的盛事时期,但苏东坡主张“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如果“知安而不知危”,“其患不小于今,将见于他日”。于是他到定州后,首先察看军情,了解民意。耳闻目睹的事实,使他深感定州军政少驰,将骄兵惰,官吏贪污扣军饷,放债取息。士兵盗窃,饮酒赌博,市风日下,营房大部失修,不避风雨,一般禁军生活贫困,十有七八赤身露体饥寒交迫,日有逃亡,甚至聚众为盗,骚扰百姓。面对完全丧失战斗力的禁军,苏东坡从整顿军队开始,首先制定军事法令,严惩贪官污吏,杜绝放债取息,饮酒赌博,同时修补营房,改善军人家属生活困境。然后指挥禁军徒步拉练,举行刀、枪、剑、戟、跑马、射箭实战演习,一个冬季使军容大振,军纪严明,逃兵也大部归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在苏东坡视察边防时得知老百姓民间自卫组织的的弓箭社“实为边防要用”,称“民间大地藏有群英”。便向上写了奏章《增修弓箭社》。他提出“不论家业高下每户出一人,推选家资武艺出众者为头领,自立赏罚,严于官府,带弓而锄,带剑而樵,一面耕做,一面边备。实行分番巡逻,遇有紧急事,就击鼓集合”。皇上恩准了他们的奏章,在边境州县广而行之,使村村“人自为战,虏甚畏之”。百姓们称是“苏大人保国安民的良策,天下太平了”。

    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他发现城北一带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于是,他便责成专人到四川眉山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来了个“南稻北移”,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丰收的水田。苏东坡在巡访稻田时,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生动朴实活泼动听的歌曲,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是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并流传至今。

    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并亲自在定州文庙栽种了两棵大槐树。后人称为东坡双槐。如今,两棵大槐树虽历经千载,仍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已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

    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故居名为“雪浪斋”,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是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在自己的后花园还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苏东坡如获至宝,为它定名为“雪浪石”。并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还专修雪浪亭保护。如今,在雪浪亭外还有一块“后雪浪石”,那是乾隆31年(公元766年)赵州刺史在临城掘得的一奇石,运到京城,乾隆看后,御题了“后雪浪石”四个字,命官员把“后雪浪石”运往定州“雪浪亭”与苏东坡的“雪浪石”为伍。但不知何因,1952年重建“雪浪亭”时,只有苏东坡的“雪浪石”在亭中,而“后雪浪石”却在亭外边。

    定州人民勤劳而朴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横亘古今的驰名中外的酒中瑰宝——中山松醪。而这一名酒,正是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创酿的。东坡到定州后,发现当地遍布泉水,最有名的是黑龙泉,在《水经注》里称唐池,泉水四季涌冒,水质口感淳甜,他就利用泉水组织匠工试制酿酒,亲手指导创出了绝世珍品洒——中山松醪酒,并写下了《中山松醪赋》,记录了创酿过程和表达了对该酒的珍爱。后人还把赋刻在了石碑上,石碑现存于定州市博物馆。

    苏东坡早在朝中时就知道定窑是柴、汝、哥、官、定五大名窑之一,他来到定州后,到了定窑现场,听了窑主人的介绍并观看了定窑烧制的全过程和琳琅满目的展品,使他耳目一新,也使他诗兴大发,写下《试院剪茶》诗一首,给定州花瓷一个至高无上的品评“定州花瓷琢红玉”。后还送几件新产品给弟弟子由并附《寄馏合刷瓷瓶与子由》诗一首,这两首诗一发表,定瓷声誉一下轰动了京城,传到了国外出现了一股选购定瓷的热潮,奉为稀世珍品。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东坡来定州只有七个月,为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却又要被贬走。当城里百姓听说后,自动组织起来,把住了城门,拦住了皇差,在自制的大伞上,上万人签字画押,人们将“万人伞”交给皇差,请他向皇帝讲情,求苏知州继续留任,苏东坡得知后,决定悄悄离开定州城,这天二更时刻,他带着家眷,不声不响地向东门走去。刚刚过了城门,突然数千名百姓赶了过来,其他百姓听说后,纷纷赶来跪在路旁,长达数十里,做揖叩拜,谢恩不止。还让东坡把穿着的一双靴子扒了下来,为他换上了一双新靴。苏东坡走后,百姓们将靴子供奉起来,永做纪念,不忘苏知州的恩情。

    从苏东坡在定州知州任上的建树,可以窥见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业绩,也可见证他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他服膺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好事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这里起的。然而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他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东坡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就其政治事业而言,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建立的。苏东坡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他一生宦海浮沉,奔走东西,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理性的思考,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

    在定州任知州时,苏东坡也写了大量诗词,以排解心中抑郁,也歌颂了定州风光。《东府雨中别子由》就是他赴定州前,告别苏辙时写的表现他这些年生活的动荡以及知定州时的抑郁心情。《东府雨中别子由》(知定州前作)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归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开园三春》(知定州作)雪髯霜鬓语仓狞,谈荡园林取次行。要识将军不凡意,从来只啜小人羹。西园牡龠夜沉淀,尚有游人卧枊阴。鹤唾觉时风露下,花落飞絮满衣襟。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江萼是乡人。    何时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门月色新。还有如《苏文公中山松醪诗》、《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苏文公中山多叶杏诗》以及《行香子》、《试院剪茶》、《中山松醪赋》等许多诗词文章。充分展示出他的文学天赋。

    苏东坡再次从定州被贬到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直到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定州人民专修了“苏文忠公祠”以纪念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定州知州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ec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