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新疆支边回忆录》第一天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着歌声的响起,也开启了母亲的回忆,母亲是中国当时,第一批下乡插队知青。
说起插队支边的故事,母亲总是会滔滔不绝,兴奋异常。她说,她一生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此生也算是没有白活。那段岁月虽然很苦,但是苦中有乐,一生难忘。
母亲从小生活在魔都上海,我小时候记忆是:外婆家坐落于黄浦区,出门不用走多久就是外滩,离人民广场也特别近。
“月桂里”那两排房子,像是早期的街面房,下面用来开店,上面用来住人。
外婆家里给我一种特别民国的感觉,外婆个子很高,身材也好,总是见她穿各种各样的旗袍,家里用的都是红木家具,最印象深的就是那一副黄金打造的蚊帐挂钩。
由于外公常年在外面做生意,所以,外婆当时顾请了保姆……当然,好日子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家道中落。由于定性为小资本,所以,不仅家被抄了,外公也被拉出去当街批斗,后来外公中风倒在自己的家门口,年纪轻轻再没醒来。
外公特别爱外婆,他们一生共孕育了9个孩子,外公去世后,就都靠外婆一手把孩子们拉扯大。外婆虽然大字不识,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很了不起:舅姨中有从政的,有当警察的,有做医生的,也有做蓝领的企业工人……
外婆很爱干净,特别勤劳,也很孝顺,她不光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慈善家……可以说她在我的人生中影响很大,正是她给我们后代积攒了诸多的福德,所以,我们第三代第四代在世界各地也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话说,60年代初,毛主席一声号召,从此让“下乡知青”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就像征兵一样,每家的孩子都要被分配去全国各地下乡插队。
大姨是家里的老大,由于当时已经工作,被外婆安排留在家里补贴家用;大舅被安排去了四川插队,母亲在家里排行老三,被安排去了遥远的新疆支边。
母亲回忆说,去新疆那一天,全家人都为她送行,就像现在的孩子当兵一样,车站乌压压的全是人,送别的场面特别感人。
母亲说,当时去新疆,先要做火车三天三夜,再换卡车三天三夜,从上海出发到乌鲁木齐,再到达吐鲁番阿克苏,再到塔里木盆地,最后到达目的地新疆建设兵团农业第1师南疆十二兵团。
母亲说那年刚好是夏天,差不多是五、六月份,当时穿着衬衫。母亲和支边的大部队都穿着绿色的军装,带着军帽,背着黄色的书包。她说,车站上,所有的家人们互相拥抱,哭哭啼啼的舍不得分离。
外婆给母亲准备了好多米粉,怕新疆下雨,还特地给母亲准备了一双雨鞋,结果新疆六年就下了一次雨。舅姨们给母亲准备了很多牛肉干,就跟搬家一样,衣服、被子,盆盆罐罐一大推。
母亲说,当时还有一个老师,把整个班级都带去了新疆支边。印证了那句话: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发光的伟大信念。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