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中,我很少因为一部电影而热泪盈眶。
但当我看《血染钢锯岭》时,尤其是主人公戴斯蒙德在所有人都撤退后,冒着随时被日本兵枪杀的危险,一个人通宵达旦地在战场上去救可能还有气息的战友,嘴里还不断地重复着“上帝,再让我多救一个”,当看到这个场景时,自己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内心此刻也感到久违地震撼。直到后面自己缓过神来,才发觉这种震撼自己的力量,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力量——信仰。
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宗教的世俗国家,还是说在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时代中,信仰变得格格不入?在日常生活中,会很少感受到信仰的存在。在所有现实利益面前,谈信仰,似乎显得太过迂腐,就如主人公戴斯蒙德当说出在在刚进军营说出战场上不用枪去杀人也可以救人时,被所有人嘲笑和排斥。因为似乎要适应这个世俗的社会,必须得灵活应对,但是如果有信仰,那么就会使人变得“一根筋”,甚至让人觉得“傻”。
自己仔细一想,并不是说信仰一无是处,而不是人们都不喜欢与他们不一样的“异类”,但人们还少去思考这种不一样本身。人生其实是旦夕祸福,所有外界依靠都有可能变化。那么信仰给了人们内心最坚定的精神支撑,她让人面对任何环境都变得坚定无比。可以说,正是因为信仰才让人变得伟大,才让人类文明如此繁荣。正应了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可以说,人的神性,在于信仰。
但其实坚守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有了信仰,就会有信什么,不信什么,这种价值观会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但是这种坚守,越到后面,越是需要舍弃很多当下看来是很好的东西,这会让坚守信仰变得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一是自己在近期看不到收益的时候要付出更多艰辛,而且还会受到外界的嘲笑,可以说身心两方面的痛苦。人性本身就是好逸恶劳的,那为什么还要去非常痛苦地坚守信仰?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抗人性的行为。所以这也是自己一直很困惑的,为什么主人公戴斯蒙德连命都不怕丢掉,手无寸铁,还要返回战场去救人?信仰背后的东西又是什么?我不相信这仅仅是因为说基督教的影响,或者说上帝会让他死后能天堂。因为在非宗教国度的中国,也不乏这种示例,就比如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失败后本来有机会后逃走,但坚定地留下来,最后舍身成仁,激励了后续无数的革命志士,但这里面并没有什么上帝之类的影响。
往深一步讲,也许到了一些根本的哲学命题下,这种信仰背后,是由于人性本来具有的善?还是什么原因?自己水平有限,也许这个问题需要自己不断地思考。那从浅一点的方面说,信仰对于人生到底有何意义?也就是说有没有价值去坚守?
现实中,人人都想着去追求幸福。我不否认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为一个整日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你问他幸福吗,他只会说你有病。但物质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那种内心能自足的心态,这种不足不依赖于任何外物。因为之前说过,任何外物都有可能变化,亲人有可能会离去,家庭有可能破裂,朋友也有可能会反目,更不用说财富名利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可能会变化,最能依靠的一定是来自于强大的内心,尤其是坚定信仰基础上的内心。
当然,信仰并不等于迷信,信仰一定是有助于人去发现真善美,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所一直提倡的终极价值。信仰的意义在于给人真正坚定的精神支撑,让人更懂得何为幸福,让人变得伟大,让人充满神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对于个人也好,还是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信仰变得弥足珍贵,我们总得相信点什么。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不苟且于当下,终得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