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读书笔记
12、一个父亲的独白:《许三观卖血记》

12、一个父亲的独白:《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6d95c5a48a60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0:45 被阅读15次

    01

    自从入手了Kindle,购买了几本一直想看但没有机会看的书,想着就感觉很满足。每次睡前都会阅读半小时,历经几天终于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

    之前看过余华老师的《活着》感觉到了无尽的悲哀,一个老人见证了全家七口人的死亡,全部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是我肯定承受不了。

    生离死别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不管是生离的怨恨或冷漠还是死别的痛苦或思念,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脏和精神才能承受。也只有仓央嘉措口中念叨的“除非死别,绝不生离”的坚贞爱情才能为死别穿上一层痴情的华丽外衣,让世间的痴男怨女们更容易接受些。

    02

    相对于《活着》的无尽悲哀,《许三观卖血记》更多的展示了希望和温情,这也是余华笔下难得的文风。

    许三观做为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经历了工作、结婚、生子、养子一系列常人所经历的,只不过卖血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一件大事的发生都是用他的血熬过去的。

    放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先是经历自然灾害,一家人饿的面黄肌瘦、三个孩子全部营养不良,他去卖血换好吃的来,度过了所谓的饥荒年;然后是文化大革命,徐玉兰被批斗,许三观天天送饭,给别人看的是白米饭,实际卖血买的肉全在饭的下面,名为嫌弃,实为宠溺;最后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青年上山下乡,大乐在乡下患上了严重的病,需要马上到上海做手术,许三观为了一乐连续卖血,成为了亡命之徒。

    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卖血的情节,娶许玉兰是用卖血的钱娶的;一乐打破了房铁匠儿子的脑袋,又是卖血凑得钱付的医药费等等。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次:①饥荒年许三观卖血带着全家人到胜利饭店吃面条,唯独没有带一乐去,因为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封建思想禁锢着他,不是自己的儿子就不用对他。结果在一乐离家出走后被找到的时候,他还是心软了,带着他去吃了面条,在那一刻,就已经从心里接受了一乐即使不是亲生儿子也要对他好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他一直都有,只是一时没有打开心中的结,这就是为后来一乐生病,他到处借钱,连续卖血地救一乐做了铺垫;

    ②二乐的生产队队长要来家里吃饭,没有钱招待,许三观去卖血,把身上的力气都卖了,但为了二乐能顺利转回小镇,他一次次陪生产队长喝酒,把自己喝的不省人事,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03

    文中也有很多朴实却充满哲理的话语:卖血年青时卖的是血,中青年时卖的是力气,中年时卖的是热气,中老年时卖的就是命;卖完血一定要吃一盘炒猪肝,来一杯黄酒,黄酒一定要温一温,猪肝是补血的,黄酒是活血的,这个钱是不能省的。

    文中的许多小人物也是很鲜活的,带领许三观卖血的阿方和根龙,身体坏了阿方和脑溢血去世的根龙,在许三观去上海路上遇到的善良的船兄弟,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但也温暖。

    故事的最后是许三观想为自己卖回血,但年轻的血头不收还说他的血现在只有刷油漆的人才会买,他一时接受不了,自己的血不能卖钱了,以后家里出了事可怎么办啊?这个虽然瘦弱但坚强的男人还是撑起了整个家庭。

    最后的最后,许玉兰带着许三观走进了胜利饭店,点了他想吃的炒猪肝和黄酒,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这种相濡以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感情比所谓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更持久、更醇厚。

    底层小人物在社会大变迁中的身体、心理的变化,无论社会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温情的爱。

    图片发自于简书  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一个父亲的独白:《许三观卖血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h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