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写在前面:
这几年,逃离体制内似乎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虽然不断有人削尖了脑袋都要钻进体制内,但也不断有人砸掉了让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逃离体制内。
最有名的莫过于前阵子某航天研究所科研人员张小平离职。网上热议的文章甚多。原单位说,他的离职将影响中国人登月。
对于体制内的吐槽,这些年就没有少过,更是有不少离开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的人表示,逃离体制内对于自己来说是多么英明的选择。
于是,不少人开始跃跃越试。那么,逃离体制内,你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吗?
01
你想逃离的并不是体制
经常有体制内的来访者问我:在体制内混吃等死,拿着稳定但少得可怜的工资,如果辞职出来,会不会混得更好?
很多年前,那时我还在做HR,遇到体制内的朋友们这样吐槽,我经常会毫不犹豫地鼓动人家:“这么年轻,到哪儿还不找碗饭吃,在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地方有什么意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做了专职的生涯咨询师之后,我再也不会轻易劝人离开体制内。因为这些年,我见到了太多离开体制内却混得越来越差的人们。
注意,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说:瞎扯!那些离开体制内的人混得好着呢,我随随便便就能给你举几个例子:罗振宇、马东、丁磊、咪蒙……
后面我会给你讲,他们的成功是他们的,但你的职业选择是你自己的。
我接着说。以前在体制内,好赖不济,到月就得开支,你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但当你决定放弃稳定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选择的是高薪,而是意味着你选择了不确定性。
我的一个来访者小常,做了三年基层公务员。他说,基层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已经磨灭了他的斗志。年轻人嘛,谁甘心过平庸的日子。
小常特别想去企业工作,他的一个朋友认识一家民企老板,就把他推荐过去了。小常去这家民企做销售,他觉得蛮好,销售是最锻炼人的岗位。为此,他不惜和家人吵翻,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
小常在这家民企工作两年,正是公司极为动荡的两年。公司先后裁员两次,员工规模也从二百余人裁减到一百余人,缩减了一半,预计年末还要裁员。
前几天,老板找小常谈了话。鉴于小常是朋友推荐来的,老板给小常做了调岗安置。
虽然工作保住了,但小常还是吃惊不小,连销售的饭碗都保不住,企业的日子也太难过了。
小常找我做生涯咨询,希望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即便现在没有被裁员,也要保持离开这里也能活得好的能力。谁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呢!
想想以前在体制内,虽然薪水微薄,日子能淡出个鸟来,但稳定啊。现在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业。一想到这里,小常就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劝告。
实际上,这几年,不仅是国内的企业日子过得紧,国外也惊现一波一波裁员潮。
前阵子,美国最大的通讯运营商Verizon,传来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面对利润的急速下降,5G领域的巨额投入,Verizon决定大面积裁员,超过4.4万员工面临遣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说体制内的工作就像一壶温吞水,那么,体制外的工作更像风云变幻的江湖。
关键是,你有多少实力能够承接“江湖”的暴风骤雨和不确定性。
小常很幸运,由于与老板之间的私人关系,在裁员的当口被提前安置。但很多人没有那么幸运。他们逃离了体制内的混沌,发现自己跳进了体制外的火坑。
在体制内,人们抱怨这种生活就是混吃等死,没前途,在体制外却发现,整天担心丢了工作、断了口粮,不一定哪天就得喝西北风。
比起这种忧心忡忡,体制内的稳定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曾经在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HR。我的一些老同事,有不少是从体制内跳出来的。
多数人都在这家飞速发展的企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果他们当年还在国企,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但你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扒了一层皮”似的付出。就连我这个做HR的,都经常累得叽叽歪歪。最累的时候,我骂自己活得像头拉磨的驴。
尽管这是一个鼓励年轻人奋发努力的时代,但是,这种极为艰辛的付出,并不适合所有人。
特别是,如果你离开体制,是因为在体制内混得不好,那么我奉劝你,还是要慎重考虑。因为你想要逃离的不是体制,而是有点平庸的自己。
02
体制内外并无对错
只是看你的打开方式是否正确
这些年离开体制后事业节节高升的人不少,我身边有那么一些,我相信你身边也有那么一些。包括不少我们熟悉的公众人物。
他们在体制以外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这着实让不少体制内的人们羡慕不已,总想着效仿。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不会鼓动别人离开体制内。如果你迫切地想离开体制内,我希望你在离开之前,能对自己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估。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会在后面讲。
一项理性的职业决策,一定是基于正确的职业认知基础上的。你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出发之前,起码得知道你的性格类型与相关职业的匹配程度;适合你职业兴趣的发展方向;你在选择职业时的内心尺度。
我的一个学生,去年大学毕业后到县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前段时间他回省城办事顺便来看我,他跟我吐槽基层工作的辛苦与不顺。
他说:“老师,你看罗振宇离开央视,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你看我每月到手的工资,我自己瞅着都闹心。”
他说,在基层,算是一辈子与大富大贵绝缘了。言谈中时不时透露出裸辞的念头。相较于去追求大富大贵的人生,我更关心的是,毫无积蓄和家庭兜底的他离开体制,会不会饿死。
既然提到了罗振宇,那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说。
很多人都知道,罗振宇是2012年开始打造知识型脱口秀“罗辑思维”的。从那时候起,他算是正式踏上了商业之路。
1973年罗振宇生于安徽芜湖,他的父母出身底层,所以罗振宇小时候父母念叨得最多的就是:考上好大学,成为人上人。
耳提面命下,罗振宇的少年时光,都是在死磕学习中度过的。一路死磕,他考上了大学,后来又读了博士,再后来以普通记者的身份进入央视。
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普通记者,在央视各个栏目之间“窜来窜去”做撰稿人,连续3年成为“3·15晚会”总撰稿。一年后,他成了制片人。
2008年离开央视后,他做过演讲,也当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他敏锐地捕捉到自媒体的商业气息,便“死磕”自己,投身其中。
罗辑思维每天早上推送的60秒语音,他经常要在前一天晚上练习很多遍。如果不顺的话,一天可能得说四五十遍,才能把它精确到正正好好60秒。
罗辑思维公众号火起来后,迅速积累了一批粉丝,建立了知识型社群。后来罗辑思维团队又打造了得到APP,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大咖专栏。
如果从商业成就上来看,罗振宇无疑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可以复制吗?很难!
罗振宇离开体制内,取得的商业上的成功,那是因为人家几十年来死磕自己,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即便没有知识付费的风口,这股实力,做什么也不会差。
如果你也要离开体制,那么,你首先得问问自己有没有跳出来仍然活得好的能力。不要只看别人光鲜的一面,你知道他为此做了多少年的努力?吃了多少辛苦吗?
脑子一热,没有任何考量、评估就轻易离开体制,很可能你的日子就从温饱/小康一路奔向破产了。
体制内也有混得好的,体制外也有混得差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体制内外,而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混得好的那个人是自己。
体制内外,都不过是个人成长的平台而已。如果你在职业发展中,能够正确的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哪个平台都能成长得很好。
那么,怎样正确定位职业方向呢?接下来要说干货啦!
03
到底还要不要留在体制内?
看完这个也许你就有答案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是比较理想化。人们希望这个职业最好是:钱多事儿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一个职业不可能满足个人的所有需求。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需求排排序,找出三个以内的核心需求,能满足你核心需求的职业方向就是不错的方向。
但这还不够。
对于职业方向的选择,我们不能太理想化。我认为一个理性的职业定位包括三个要素:自我偏好、社会需求、现实可能性。
什么意思呢?
自我偏好就是指这个职业与你的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匹配度比较高,与你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社会需求,这个很容易理解吧。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目前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这里主要是指资源和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职业选择矩阵模型来帮你更好的理解: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看到,抛开最容易测定的自我偏好,按照社会需求和现实可能性这两个维度,我把职业选择划分为四种情况。
当你在体制内,想往外跳的时候,不妨用这个模型对比一下,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选择策略。
1、走出去,更精彩。当你要选择的职业社会需求很大,同时,你实现它的现实可能性也很大时(你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你可以大胆地走出去,走出去你将拥有一个不错的前程。
2、留下来,吃饱饭。当你要选择的职业社会需求小,你实现它的现实可能性也很小时,建议先留在体制内。你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去积累你要去的那个方向需要的能力和资源,谋而后动。
比如,我有个来访者,公务员,想辞职当作家。这样的职业是你通过传统招聘渠道找不到的,那怎么办?你得先给自己时间打磨在写作方面的技能以及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同时,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即:如何靠写作变现。这个方向不是不能去,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积累。
3、走出去,划时代。当你要选择的职业社会需求很小,或者社会上还没出现这类职业,而你实现它的现实可能性很大时,很有可能你是在做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
不是社会需求成就了你,而是你创造了新的社会需求。
比如,罗振宇在央视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辞职出来后做自媒体脱口秀。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媒脱口秀是啥,我也没有这个需求,我是因为看到他的脱口秀,才产生了这个需求,很多人跟我一样。你看,他自己创造了这个社会需求。
4、待定。当你要选择的职业社会需求很大,但你实现它的现实可能性很小时,建议着重从经济因素考量。什么意思呢?
也就说,这个职业在市场上需求还是蛮大的,但是你在资源和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个时候能不去,往往取决于你的经济实力。
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积累、一边尝试,即便没有收入也能生活个一年半载的,那你就可以考虑去尝试一下。
另外还有一点,如果尝试失败了,体制内已经回不去了,你得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承担这种试错的成本。
如果你在经济上还不具备这个实力,同时也没有办法承担这种试错的成本,建议你,当下最应该做的是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对外部世界保持敏锐,积累资源和能力,等待合适的机会。
最后,想请朋友们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偏好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偏好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偏好类型的综合体,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个人偏好,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
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相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在这种不断适应中,人逐渐适应了环境。
这种适应,并不是简单的妥协,有时也是一种进化。
比如,人类的进化。
猿人——原始人——智人——现代人,每一次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具体出处忘了是哪里了,在这里引用一下:“心若是自由的,无论身体在哪里,都可以看到美好的风景”。
所以,体制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牢笼,体制内的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体制内的工作不会蒙上你的眼睛,堵住你的心灵。
束缚你的往往是你自己,而这,有可能是价值观的束缚,也有可能是能力和资源的束缚。
这些,才是你需要关注和突破的重点。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十余年HR从业经验,经历了从一线员工到高管的职业发展历程。热衷并努力践行“向上生长,正向影响年轻人”的理念,如果你正处在职场困境中,请为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