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很需要文本解读能力,每天备课,每天上课,真正备出自己的课,上出自己风格的课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呢?其实这跟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我也在想为什么名师文本解读能力怎么强,而我们沉浸在一线教师的老师却没有锻炼出来。
结合祖庆老师今天的文章第四讲,和自我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备课习惯出问题。我拿到一篇文章,一般都是先读文本2-3遍,读熟之后,文章大体有所了解,我想到教参和课堂实录。我看看教参告诉我的目标,看看别人的设计,心里有底了,马上再去找找课件,有跟我思路相似的最好,没有相似也没关系,先下载,再来改一改。
课前做好这一件,我的备课就已结束。上完之后,不再梳理环节,因为我们不用再去下一班上课,到此为止。我该备课、该上课的环节已落实完。
这些备课、上课环节缺了自己的思考,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拿来主义”。不曾认真反思课堂是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那么,不同的老师是不是也有所不同,不曾想过,除非是公开课,不断磨,不断找资料,把一部分内容加工成自己的思路,其他的基本就照搬了。所以长久以来,没有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自然而然也没有自己上课的风格。
第二、文学赏析能力不强。祖庆老师说,赏析文本需要抓住文本矛盾处、本易被忽略处。如果自己一直处于对文学浪漫阅读解读,没有刻意去提升自己的赏析能力,我们就难能发现。我为什么这样说呢?祖庆老师举例文本《穷人》,这篇课文我上过两遍,但我一直没发现这四个字“睡觉还早”,这处的语言跟当时的实际时间就形成了矛盾,就这样一个矛盾点,被祖庆老师挖得很深,引导学生得到很好体会,而我就没有带领学生体会这样有味道的文字,老师对这一处不敏锐,也就是缺了更高一层的赏析能力。
而自己对祖庆老师提到的“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迎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完全被自己的课堂忽略,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意识。文学赏析能力又差了好几截。
温水煮青蛙,自己一直不自知。让自己沦为了每天重复昨天故事的主角。读书是面镜子,找出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可以正视自己。
深刻剖析了自己,才觉得祖庆老师真是很暖心。我在祖庆老师的文章中,看到自己跟名师的差距。这时,祖庆老师推荐我们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的秘籍,真的如获珍宝。一二三,不管七二十一,马上从书单中找到前三本先下单。《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闫学)、《如是我文本解读个案》(陈日亮)《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王崧舟)。也深刻理解李冲峰博士:“读书去。”确实如此。
又把祖庆老师解读诀窍摘了下来:
1、第一把钥匙:抓文本矛盾处
2、第二把钥匙:抓文本反复处
3、第三把钥匙:抓文本被忽略处。
字数;1124 2023.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