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心苦诣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1-12-27 00:00 被阅读0次

    吾将上下求索,力挽狂澜各千秋

    第二十四节

    孤心苦诣

    作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明白权力是暂时的,但千秋功名却是要靠这“暂时”的权力换取。他们知道,要获取权力首先必须发挥出色的领导力,打造出一批能被自己驱使的干将能吏,建功立业之后才能获取发言权。所以,他们一生用经世致用之学,上下求索。

    曾国藩最开始在长沙创建团练时,就致力网罗儒学深厚的罗泽南等前来教习训练勇丁。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人明事理,特别是像罗泽南这样的读书人,不但博古通今,而且视名誉为生命。假如把这些人当成“种子”,那么在他们的影响下,无数人就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为名节而战,为忠义献身。

    果然,在曾国藩的带领下,罗泽南“朝出鏖战,暮归讲道”,“所部壮丁,习矛火器之暇,以《孝经》《四书》转相传诵,每营门夜扃,书声郎朗出壕外,不知者疑为村塾也。”这样一位教书先生,不但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作战更是勇敢。在武昌城下,罗泽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头部,“伤深二寸,子入脑不出”,虽然“神散气喘,汗出如洗”,但仍然嘱咐飞驰而来见他最后一面的胡林翼“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叹息“死何足惜,事未了耳。” 在湘勇中受理学信仰熏陶的将士,何止一个罗泽南?

    曾国藩把军营变成学校,“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规)范耳。”他一般都是与秘书们一起吃早饭,边吃饭边给大家讲授做人的道理、安排或者讨论军中军务,谓之为“早课”;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出题考试。曾国藩虽然有选择性地招募“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的朴实读书人在手下做军官,但常常用“唯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教育他们:天底下最真实的东西能够胜过天下间最虚假的东西,天下间看似最笨最拙的东西能够胜过这天下最聪明最巧妙的东西,让将领们脚踏实地,忠于信仰。

    通过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能解决现实中的危机。“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曾国藩只有自己动手,在摸索中培养出可以为自己效力的人才。为人处世深受湖湘习气影响,曾国藩遇事讲道义原则,在与人打交道时,曾国藩基本上是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和人决裂。经曾国藩极力提携起来,准备在粮饷上给湘军作为支柱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浙江巡抚左宗棠,先后与他闹僵。曾国藩采取的对应措施,只有暗自发发牢骚而已。甚至,在已经收到九江关税,但沈葆桢以辞官相胁时,曾国藩竟然息事宁人,主动退还银子,而且写信给沈葆桢,道歉并挽留他留任。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多口詈骂,更是习以为常。从曾国藩靖港兵败,直到天京城破,太平天国幼主漏网脱逃,左宗棠对曾国藩似乎就一直没有客气过。但曾国藩一直采取解释和退避的方式,强忍硬咽。即使视曾国藩如师如父的李鸿章,在退还程学启、黄翼升等将领时,也是对曾国藩强硬有加。但曾国藩同样忍气吞声。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只是对李元度三次弹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其后,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并且与李和好。曾国藩一生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最高追求目标,也就是努力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成就一番有利于社会的功业,在做这些事情尽量不发牢骚。他最终做到了。“天下督抚,半出曾门”不但是曾国藩为挽救风雨清廷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更是曾国藩忍辱负重、修身养性、力做完人的证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心苦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lk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