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送了文章《原来我还不会当妈》(没看过的请戳点我阅读原文),写了我对处理大宝同伴冲突的一点反思,没想到在后台收到了许多反馈,有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朋友反思了自己的作法,还有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大家交流让我有了新的收获,所以单开一篇文章来写,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厚爱。
收到反馈最多的是反省自己的处理方法。很多妈妈都表示,她们身处相同的情境中时,基本都是“叫停——安抚对方小朋友——批评自家孩子”三步走。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回想小时候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我们的父母们是不是会立刻上前阻止,至于是先批评自家孩子还是先安抚对方就视情况而定了。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问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你炖鱼时总是要把鱼切成两段?” 妈妈想了想说:“因为我从小你外婆给我们炖鱼就是切成两段的,我没想过为什么。” 于是小女孩又去问她的外婆,结果外婆回答说只是因为家里的锅小,炖不下。
这个故事有不清楚的地方,因为从小吃妈妈切成两段炖鱼的小女孩,大概很难去想为什么妈妈不整条炖。当然,也许有别的小朋友问她,也许她在别处见了整条的炖鱼,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妈妈的回答,“我没想过。”
人的认知发展就像一张白纸,最早画上去的痕迹是最不容易被怀疑并抹去的。我们从小在同一情境下遭遇的反馈总是相同时,长大后在相似情境下给出的反馈也必然是类似的,这已然成为我们的自动思维了,你那样我就这样——自动回复。这跟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样的,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
所以,越是习以为常的事越得多想想,这时和你在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比如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就很发人深省。当然,我非常希望我可以成为你眼中那条“完整的鱼”。
次多的反馈集中在我作为旁观者的压力上。昨天写到那里的时候,我就觉得完全可以单拎出来写一篇,没想到不少朋友都感受到了这个点。有很多妈妈表示,其实她们也觉得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成人最好不要干涉。但是面对相同情境,她们也很难不出面。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面对孩子不对等的冲突行为,你觉得你的孩子是欺负人的那一个你压力大?还是被欺负的那一个你压力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家都选择了欺负人的孩子家长压力大。(我必须得感叹一下,我读者的素质都好高!)也不奇怪,一个不认为孩子冲突不正常并且不愿意干涉的妈妈,肯定也不会觉得孩子被打一下是多大的问题。如果双方都是这样的家长,那两个孩子就能愉快的一起玩耍了。
可问题是,你也不知道对方家长是怎么看待这个冲突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是秉持着那个年代的主流理念的,“你家孩子动手就是不对,你不管就是没教养。”这种直接施加给你的压力是很难置之不理的,就像一位朋友说的:“如果被欺负我只需要对付她一个人就行了,可是她欺负人我得对付仨。” 所以面对成人世界里的压力,为了我们自己的面子和心理健康考虑,有时候话语权比较小的孩子就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个。
关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只能靠不断修炼使自己的内心更强大,然后自然选择,玩得来的终究还是玩得来,玩不来的就少玩吧。人生路漫漫,能长久同行的人却也不多。
最后,提出的疑惑大多集中在爱与规则上。这种没有条件没有约束的爱是不是溺爱,会不会造就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作为过来人的家长,是不是应该早早教给孩子人际交往的规则以便他在将来能够获益?
首先我要说,“溺爱”这个说法本身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爱”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 看到了吗,爱就是爱,没有多少之分。溺爱主要指的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是内心缺爱的家长将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之后,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给予,这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会让孩子的内心充盈,一个明朗而温暖的孩子绝对是爱造就的。
其次,制定规则是一个社会行为,只有一个人是不需要规则的。所以规则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是会变化的。至于教给孩子使他获益,这真的是个幻想。有句歌词唱的好:“这是多么痛的领悟!”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锻炼出来的,你想教给孩子的所谓规则不也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吗?只是适合于你的并不一定适合于孩子,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也未必还适用于下一个时代。何况,你教他也未必听啊!我们有多少人生的感悟想告诉孩子,希望他少走弯路啊,可是他都听不进去,正如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自己一样。人一出生就必然走向死亡,活着的乐趣不就是选择不同的道路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吗?放手吧,让孩子去走他自己想走的路,一个内心强大而又有别具个人魅力的人,是不需要担心人际关系问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