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现在看到现在商店里卖的那些春联,都弄得花里胡哨、金光闪闪,根本就没有小时候家里贴的大红纸黑墨汁写出来的那种春联有味道。看到这些春联时,我伯伯写春联的一暮暮画面便涌现在我的眼前。
我伯伯写了一手的好毛笔字,在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一过腊月二十三我们家就热闹起来了。
伯伯写的春联注重一个“情”字,在他写的春联里,记录了家庭生活的变化,描绘了生活中的舒心和乐趣,抒发了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美好向往。
那时候年关特别的寒冷,有时雪下得特别大。人们冷的不停的搓搓手、跺跺脚,从而抵抗严寒。不畏严寒怀揣着希望的老少爷们,找伯伯写春联天天都络绎不绝。
毎天一大早,大伯就在客厅里摆上一张大桌子,准备好笔、墨、纸、砚。一会儿工夫,远近的乡亲们老少爷们拿着一沓沓、一卷卷鲜红的大红纸就来找大伯写春联了。
每到这时我们全家人都出动,按照计划先把大张的纸裁好折好,然后大伯开始写,我们小孩儿更喜欢凑热闹,争先恐后的去帮忙拉着纸,大伯写一个字,我们就把纸往前面拉一下。
刚写好的春联两个人拉着,小心翼翼地把它平放在地上,要等墨迹干了,再把它一对一对的叠好卷起来,用细绳子扎好,一家的写上个名字放一堆,省的弄乱了。还有的直接在那等着,待墨迹干了后,直接带走。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累,从早上忙到晚上别提有多开心了。一天下来,一双小手被大红纸的颜色染成红了,蹭到小脸上都是,小脸也变成了花脸,我们彼此的相视而笑,脸上写满了幸福,心里装满了甜蜜。
我记的那时候家里很多地方都要贴春联,春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大门外面写的是“出门见喜”,院子里写的是“满院春光”“春满人间”,大树上要贴的是“树木兴旺”,床铺后面要贴“身体健康”或者“身体安康”,放衣服的箱子上贴的是“衣服满箱”厨房里贴的是“米面常有”和“小心灯火”,车上贴的是“日行千里”,就连牲口棚里都要贴上“槽头兴旺”。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家庭兴旺,也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
伯伯不仅春联写的好,知识也很渊博,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关春联的故事。
记忆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人叫吕蒙正,他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蒙正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吕蒙正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在古时候,不仅春节贴春联,老人过生日也要贴寿联:明朝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老太太八十八岁大寿,特请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来写寿联给老太太祝寿。只见唐伯虎略作沉思提笔道:“这个婆娘不是人”,一时在座的人阵喧哗吵闹,只见他笔锋一转写到“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叫好声不断。只见他又见道“儿孙满堂都是贼”,一语刚出众人气急败坏。“偷来蟠桃献母亲。一个急转变,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一幅寿联,短短的四句,却跌宕起伏。足以说明了我国汉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瑰宝。
我们一遍遍的听着伯伯讲的故事,看着伯伯写的一幅幅春联长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的春联儿出现了,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但是仍然有人找伯伯写春联。如今,伯伯已九十多岁了,只要有人找他他仍然挥毫泼墨,一边写一边乐呵呵地说:“我要和乡亲们一起活到老,学到老,不为别的,就为了让我们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来临,在辞旧迎新之时,贴上一幅红彤彤的对联,增添的不仅是盈门的喜气,更有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希冀。
小小的一副春联,蕴含很多故事。回望你的过往与曾经,是否也留下了许多与春联有关的故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