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卢梭),这句话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干并在适合他干的事情上给以方法指导;实质是发现、开发并创造学生潜能实现的条件。
二、教育形成社会阶层分化,也是跳跃阶层的捷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境界、品味;改变人的情操、价值观;改变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学校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并形成以知识为载体的技能。教师是教育行政聘任家长认可的“打工者”,其“工作”要受教育行政监管并受家长监督。
四、真正对孩子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家庭,学校只替代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若执意信奉教育是学校的固有职能,或以种种借口推托教育子女义务的父母,将会以牺牲子女未来为代价明白这一教训(或终生无解)。
五、教育要注重过程,不要在意结果。因为孩子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开悟早晚及接受差异,家长教育子女一定要戒躁勿骄,不要有投入就着急看到回报的心态。
六、义务教育没有考虑同龄孩子间开悟早晚及认知差异,家长要防范自己的孩子被“拔苗助长”,更要防范天赋异秉的孩子被世俗化。
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的任课教师勾通交流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心态变化;当与教师意见不一时,在孩子面前永远和教师保持一致;当学生把某位教师做为偶像,那位教师任教的课程孩子成绩必然优秀。
八、家长不应向教师询问孩子的作业怎样、成绩怎样,因为这些都能从孩子的作业及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中看出来。家校勾通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孩子,家长应该向教师多介绍孩子的认知不足与心性弱点。重视孩子的家长才能让教师重视自己的孩子。
九、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更不要将自己家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比。对孩子触犯原则或底线的过错要零容忍,细微过错可到一定程度一起指正。批评过繁孩子会流于形式;批评要讲方式,把握好“度”,不应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十、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孩子的好品质、好习惯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秉性。
十一、中国的教育专家多为教育行管人员,多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对教育的观点多不代表一线教育者的意见,因此,不要凭感觉肯信他们的言论。
世间走一次,幸运的是遇到有远见、识子女天性且懂教育方法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