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在他审编的《北京旅游指南》中说“进山门后有七座小庙,号庙七,是乾隆游寺时敕建,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 这“庙七”就是坐落在京西著名古刹慈善寺外围的七座小庙。
慈善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天泰山,与西山八大处仅一山之隔。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整个寺庙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38座殿宇,一百余间房舍,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的原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但因为处在天台山背后,且不通公交车,所以游人很少。到此庙游览的人,多是乘私家车前往。也有乘坐公交车前去的,不过下车要步行大约6千米左右,沿途道路正在扩建,很难走。而乘坐私家车可到达慈善寺外的停车场,再步行约1200米山间公路,即可到达慈善寺的远山门。
慈善寺曾是京西香火极盛的寺庙之一。《燕京岁时记》载:“每岁三月十八日开庙,香火甚繁”。在寺西墙外有多座石碑林立,有碑刻上记载:慈善寺“例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绅商学界、善男信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诚为一方香火极盛之寺也。”史料证明,从清乾隆年代起,如意礼仪钱粮圣会、上吉如意老会、鲜果圣会、放堂圣会等大型民间集会都在慈善寺举行,是旧时京西著名的庙会所在地之一,也是京西古香道从香山至妙峰山的必经之路。那时,上香、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踩高跷、唱落子的也来此走会。
为慈善寺带来盛名的历史人物有二,首属清顺治皇帝,传说他曾在此出家。死后肉身不坏,一直保存在慈善寺主殿,直到上世纪30年代,寺庙失火肉身才失踪。
其次,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曾二次隐居此庙,留下不少遗迹。本博客都有专文介绍。
下图、 远看慈善寺,右起为“庙七”,是慈善寺的外围部分。
下图、慈善寺门口的景观照片: 慈善寺欢迎您
下图、文物保护碑
下图、慈善寺简介
下图、慈善寺山门“远山门”,其上为“文昌阁”。很小巧,未开放。
下图、进入山门第一殿:接引殿,也很小。
下图、接引殿内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佛被称为“西方三圣”,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教主就是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
慈善寺倚山而建,系由正院(西院)、东跨院、后跨院、东山坡和门外殿堂五部分组成,从主峰上或空中俯视呈北斗七星状。慈善寺的山门(即远山门)在崖南,山门至主寺相去一里许,由一条依山曲径相通。
下图、从这里沿小径即可到达主寺“慈善寺”
下图、这是在远山门二层的文昌阁东侧,拉近镜头拍摄的慈善寺著名的“大佛头”。佛头位于天台山半山腰,是用一整块青石雕凿而成的,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头。(详情请看下集)
下图、卧佛殿 对联:三乘终自在 一卧大如来
卧佛殿是慈善寺外围建筑中规模较大的一个殿。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20世纪50年代该殿神像、殿堂俱毁。2002年在原殿址重建。
下图、此卧佛为汉白玉雕刻,2007年重塑,又称睡佛像,是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中最后的“入灭”相。
下图、卧佛殿和接引殿看完了,下面按照指示牌去看将军亭。
下图、回望远山门
在山路拐角处,还有一座小小的观音阁,路标上却没有它的大名。
下图、观音阁全貌
下图、这是阁内的 寻声救苦观世音塑像
下图、观音阁内有一眼甘泉,泉水井口外呈八角形,井内全部用青条石砌筑,泉眼在观音座下,水质清冽甘甜,由于阁中供奉观音,因此称为“大悲泉”。(现已封闭)
下图、燃灯古佛塔
下图、塔周围的树上挂了很多经文彩条
下图、 塔身石龛中文字为“燃灯古佛莲花救主之宝塔”
在去往慈善寺主殿的路边,有从南向北一字排开的几座小庙。这就是民国初年张恨水先生审编的《北京旅游指南》中所说的:“进山门后有七座小庙,号庙七,是乾隆游寺时敕建,是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
下图、第一座就是“小财神庙”,此庙堪称是慈善寺中最小的庙宇,小财神仅坐在砖砌的平台之上,显得很简陋、凄凉。小财神像是青石雕琢成的,高约70厘米,身穿官袍,手托元宝。据称此财神是“利市仙官”,在小说《封神演义》里,他是财神赵公明的徒弟,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的利市仙官。
下图、小财神 ---利市仙官在此,还不赶紧拜一下,求求财运。
下图、第二座庙就是紧挨着“小财神庙”的“王三奶奶殿” 对联:云游四海登仙界 慈爱八方济世人
下图、殿内的王三奶奶塑像
据考证:历史上确有王三奶奶其人,为天津蓟县人氏,生在大户人家,家底殷厚,平时吃斋念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救济乡邻,是个忏诚佛教信徒,经常来京西一带寺庙上香、赞喜。
下图、王三奶奶塑像右侧,是她的坐骑“小毛驴”和赶驴的小伙子塑像。
下图、第三座殿为“弥勒佛殿”
下图、“弥勒佛殿” 对联:露腹袒胸大肚全装净业 捻珠携袋笑容永见人间
下图、“弥勒佛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弥勒”是印度梵文音译,意为“慈善”。“大肚弥勒佛”历史上确有其人,为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人,名叫契比,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与人言祸福十分灵验。
下图、“大肚弥勒佛”塑像,我在别处看到的对联是,“能容天下事”,在这里容字变为“溶”,细想也有道理。
下图、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重修弥勒佛殿碑记”
下图、这是位于“龙王殿”右侧的“圣水泉”,泉水井已加盖,不知还能饮用否?
下图、 八卦喷泉
下图、第四座庙,就是“龙王殿”
此殿当地俗称“龙王庙”。民间崇拜龙王,主要是为了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天旱时能降雨,天涝时能止水。
下图、这是殿内的龙王塑像,不知为何身上披的是红袍?可能是信众为龙王披的吧。
下图、第五座庙,是名闻京师的“娘娘庙”。 老百姓传说:慈善寺的娘娘殿,是妙峰山斗母宫的碧霞元君娘娘的“娘家”。凡是老弱病残、妇孺者,不能上妙峰山、丫髻山朝顶的香客们都来这里许愿、还愿,求子、求福。
对联: 天阙楼中施恩布德 蟠桃会上祝寿歌功
下图、娘娘庙供奉的主神为“九天圣母”
下图、娘娘殿 对联:乐送人间麒麟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是九天圣母左手侧的一位娘娘塑像,“國太民安”中的“太”字应该是“泰”才对。
下图、这是位于九天圣母右手侧的送子观音塑像。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家业兴旺的标志。因此凡是老弱病残、妇孺者,不能上妙峰山、丫髻山朝顶的香客们都来慈善寺这里的“娘娘殿”许愿、还愿,求子、求福。(但是妙峰山、丫髻山供奉的娘娘是“碧霞元君”,而非九天圣母,请看本博客:妙峰山1、2)
下图、第六座庙:火神殿
中国火神有祝融、炎帝、吴回和管理火种的小火神-阏伯,共四位。阏伯据说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长子,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后人尊其为火神。
下图、“火正” 阏伯塑像身裹红袍,更显得如火如荼。
下图、第七座庙:吕祖庙 对联:修道弃儒无视功名富贵 游方仗剑宁为自在神仙
下图、这是殿内的吕洞宾塑像
下图、吕祖庙 始建于20世纪初。吕祖即吕洞宾,道教中的八仙之一,按排行他是第六,按名气他是第一。吕洞宾为“开山启教纯阳吕祖警化孚佑帝君”。民间称他为“剑仙”、“酒仙”、“色仙”。
下图、第八座庙:马神庙,又名“神通殿”。我国信仰马神起源很早,在周代就有祭马神制度。
对联:君佑平安行万里 神施福禄入千家
下图、马神庙主神为并列的“马王爷”和“苦空无常”。
下图、马神殿左胁侍为“护法神关公”,这幅“对联”又出现一错字,“一棵赤胆心”的“颗”字,看来书写对联的人水平太低了,且很多对联,根本不对仗,是“庙七”文化中的最大败笔。
下图、马王爷的塑像,手执方天画戟,额上真是有第三只眼! 怪不得“对联”曰:“凡夫难辨真假,马王爷看得清”。
下图、“苦空无常”塑像,以前只听说有“黑、白无常”,这位苦空无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下图、马神殿右胁侍为“忠义良臣岳飞”
走到这里,已经把“庙七”都拜过了,可是忽然发现,这庙不是七座,而是八座。如果把山路转角处的观音阁算上,那就是九座了。但张恨水先生不是明明说是七座吗!看来是近年来又增加了一座庙。但那座是新增的呢,也无从打听。可能就是最后一座马王殿、或是小财神庙吧。我这是瞎猜,望有识者告之!
从马王殿再向前,就是慈善寺的主寺了,要知详情,请看下回分解。
附件:
关于吕洞宾
吕洞宾,又称为:吕祖,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原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一般认为吕洞宾乃唐德宗丙子年(公元796年,即唐贞元十二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一说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在民间,吕洞宾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是一位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全国各地都建有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吕洞宾一生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据考证大多为托名。
未完,请看下集:“北斗七星式”的慈善寺
原题 (原创)京西行:踏罡步斗寻“庙七”(1) 2011-05-29 11:17 发表
2014.9.20 阅读899 2018.12.30 阅读(1889)| 评论(4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