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家之绝唱知罪春秋
《史记精读》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精读》越王勾践世家

作者: 楚兮夜兮 | 来源:发表于2014-12-20 14:43 被阅读517次

    世家

    世家谱写的是重要的诸侯大姓的家族史。但也包括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

    后代正史中世家一类多被取消,少见家族史的分类。

    中国传统观念向来以家族、族属为重;而早期的诸侯大姓又直接连结大小不等的邦国城池。故而《史记》的三十世家有一种不可取消的独特的意味在。

    越王允常

    大禹陵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东郊,据说中国上古夏朝开国帝王兼治水英雄大禹即埋葬于此。绍兴旧称会稽,乃古越国都城所在,越王勾践的先辈即大禹的后裔。

    越国先民尚处于蛮荒阶段。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到春秋时代,越王允常和吴王阖庐相互征伐,允常死后,其子勾践立为王。

    吴越结仇

    吴国先祖吴太伯本为周太王长子,为了却父亲将王位传给幼子季历的儿子昌的心愿,吴太伯和二弟仲雍出逃来到吴地,“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吴国之强始于寿梦,但动乱也于此埋下。寿梦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寿梦觉得季札最贤,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坚决推辞,寿梦只好立长子。寿梦死后,诸樊意欲让位给季札,季札又推辞。诸樊死前遗命兄弟相继,最后总能到季札为王。结果轮到季札时,季札逃了。

    吴国只好立馀昧之子僚为王。但寿梦长子诸樊之子公子光心存不满。十三年后,公子光等到了好机会,季札不在国内,吴国军队被楚军断后路,趁国内空虚,公子光在伍子胥介绍的勇士专诸的帮助下,设计杀死了吴王僚,继位为王,即吴王阖庐。

    勾践元年,吴王阖闾出兵攻打越国。勾践迎战策略奇特。

    “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剄。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

    吴军败,吴王阖庐负伤而死,临终寄语儿子夫差复仇,从此吴越两国成为死敌。

    吴王复仇

    吴王夫差练兵而云“勒”,用词精妙,意为像拉紧马缰那样强迫军队进行战斗演练。越王勾践听闻此,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吴国。越国大臣范蠡劝谏,勾践不听,发兵攻吴,越败。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这类带有普遍效用的兵家格言被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士极其熟练地应用,实际正好从一个侧面显示在那个战争频发的年代,谈兵论战跨跨界流行程度。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栖”字用词精妙,谓勾践退守会稽山就像鸟儿只能栖息在树枝上,下来不来。

    越国求和

    范蠡:“卑辞厚礼 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派大夫文种求成于吴。文种原是楚国官吏,此人大度宽容。

    文种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

    此番说辞是为了表示越国对吴王的绝对谦卑,眼看将要成功,不想伍子胥提醒吴王,文种只好无功而返。

    勾践听闻打算与吴国决战,文种又出一计贿赂吴国太宰伯嚭。

    “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

    太宰嚭果然说服了吴王,使吴王不再理会伍子胥的强谏,撤了围困越国的军队。

    《吴越春秋》中记载更为详细,但有四处重要不同:一是行贿对象主要是吴王而非太宰嚭;二是行贿的方式主要是美女;三是明确献上的美女一名西施,一名郑旦;四是出使吴国的是范蠡而非文种。西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吴越春秋》中。

    “何遽不为福乎”

    “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文种举了历史上四个先处逆境、终得称霸的例子来宽慰勾践。

    成汤曾被夏桀囚禁于夏台,文王姬昌曾被商纣王幽禁在羑里,晋国骊姬之乱时公子重耳投奔翟国避难,齐国公子小白 为避祸投奔莒国。成汤后灭夏建立商朝,文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重耳流亡十多载终成春秋一霸晋文公,小白遭追杀终成春秋霸主齐桓公。

    勾践尝胆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实则《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相关史书中都只有“尝胆”而没有“卧薪”。“卧薪尝胆”最初出现于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范蠡:“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文种主管内政,范蠡去吴国为质。

    “鸷鸟之击也,必匿其行。今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敌。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七年后越国元气渐苏,大夫逢同劝谏急于报仇的勾践。“缮饰备利”,意为修正宫殿装饰和准备坚兵利器,这过于招摇,可能会让吴国恐惧而给越国带来灾难。

    逢同的计策是要越国一方面自我隐蔽实力,另一方面“结齐,亲楚,附晋”而“连其权”(权即衡,即连横),来达到“厚吴”(让吴国感觉自己国力雄厚),从而使吴国“志广”(野心膨胀),最终“轻战”的目的。

    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阻,执意伐齐,胜利,吴王责备伍子胥。

    文种献计“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意在试探吴国是否真的不戒备越国了。其后越大夫逢同伙同太宰嚭进谗离间吴王和伍子胥。

    有关越国的不同文献中,同样的计策,出计的谋臣却不经常是一人。推测,勾践身边其实是个谋士集体,以范蠡、文种为代表,所以某一计策属于范蠡或文种,实则都是该集体的一个符号而已。

    吴王听信太宰嚭的谗言,最终赐死谏臣伍子胥。

    伍子胥:“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而”“若”都是“你”的意思。“一人固不能独立”可做两种理解,一是自己过于超群,反遭摧折;一是伍子胥预言吴王夫差的未来。

    越伐吴

    吴王北上与诸侯会盟,吴国精锐部队都随行,国中空虚。勾践趁机伐吴,败吴军,杀吴太子友。吴王夫差将此事隐瞒,等盟誓结束后才派使者带重礼向越国求和。越国考虑到自身实力还无法灭掉吴国,于是两国讲和。

    “发习流二千惹,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

    习流、教士、君子、诸御是当时四类不同军事人员。教士指训练有素的士兵,君子指越王的亲信武士,诸御指在军队行使管理职权的军官。

    但是各家对“习流”所指为何有不同说法。明代陈霆说法比较合理,认为“习流”指“士之习水战者”,即水军。越国军队一直擅长水战,史籍多有记载。

    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的《侯马盟书》。

    越破吴

    勾践趁吴国“士民罢弊”(罢通“疲”)攻打吴国,将吴国围困三年,“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一如当年勾践“保栖于会稽”。相似的历史。

    吴王派使者求和,勾践也有不忍之心,但由于范蠡的坚持,最终吴王夫差自杀。

    范蠡:“夫天予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出自已佚失的古《周书》。

    “伐柯者其则不远”出自《诗经》的《伐柯》。

    范蠡之意应为:今天你还是有生命的自主的树,明天可能就会被砍伐,并被制成为受人驱使的斧柄再去砍伐别的树。言下之意是,如果不彻底消灭吴国,越国就仍可能被吴国征服并受其驱使。

    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外加场合中,断章取义征引古籍来为自身现实目的服务的做法,流行于各国政客、谋士的论说方式中。

    越称霸

    勾践向周元王朝贡,取得传统意义上天子的认可,受赐“胙”,“命为伯”,越国自此为中原国家所承认,被视为当时中国的一部分。

    勾践慷慨将吴国土地赠送相关国家,一度登上诸侯霸主的宝座,表明越国国力高速增强。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离开了,劝文种也离开。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文种称病不朝,越王听信谗言赐死文种。

    《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所谓“伐吴七术”,据《越绝书》所记为“九术”,前任认为勾践所用其三分别是第四招“遗之好美以荧其志”、第六招“贵其谀臣使之易伐”和第九招“坚甲利兵以乘其弊”。但根据本篇世家,第二招“重财币,以遗其君”和第三招“贵?粟槀,以空其邦”亦为所用。

    越臣文种被勾践赐剑自杀,此前吴臣伍子胥亦是被吴王赐剑自杀。一方面说明,吴越两国虽势如水火,而国君残暴如出一辙;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剑在吴越使用的广泛性。由此推测,春秋时期吴越之地确如传言所说铸剑技术达到了相当水准。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楚灭越

    勾践之后数代到无彊为越王,无彊欲巴中原,计划是先进攻齐国再攻打楚国。但是齐威王派使者劝无疆放过齐国转而攻打楚国,结果反而被楚国大败,最后国破身亡。

    齐国使者嘴炮技能max.

    东越闽越

    汉高祖封勾践后裔闽君摇为越东海王,又称东瓯王。东瓯王和闽越王都身历了汉景帝时期的八王之乱。

    后来,东欧移民江淮,闽越叛乱最后被围剿。

    陶朱公范蠡

    范蠡告别勾践时,勾践以分国或诛杀的选择来利诱威胁范蠡。

    范蠡:“君行令,臣行意”。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要:通“邀”。废:出售。居:囤积。候时转物:等待时机转手倒卖。逐什一之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

    范蠡派长子赴楚国营救次子,最后自作聪明的长子只带着弟弟尸首回家。

    范蠡解释:长幼二子生长环境不同,故长子惜财,幼子轻财。

    司马迁以如许篇幅写这样一个故事,自非闲笔,而其意何在,则颇堪玩味。

    明人钟惺:“古今事无大小,其成败只在明取舍,明取舍只在知人。越灭吴定伯。得力在以范蠡,史迁以活中子一事,为《越世家》终局,举此以见蠡之用财用人,所以事越之道,不出于此,此文字映带处。”

    太史公曰

    “勾践可谓不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能否继承大禹的功业是司马迁评价越人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都为越国赢得了声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精读》越王勾践世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ao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