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你的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 斯托茨提出的概念,英文简称AQ(Adversity Quotient)也被称为逆商。顾名思义,挫折商是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
前文说到,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投入到创造中,是因为耐挫能力太差,换成斯托茨的术语,就可以说这个人的挫折商有些低。
挫折商低的人,会被挫折带来的挫折感给淹没,甚至自我会瓦解,于是失去了应对能力。挫折商高的人,才不会被挫败感所淹没,他的自我会在挫败带来的情绪浪潮中稳稳地存在着。
不仅如此,挫折商高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能化逆境为机遇,把这些打击转化成对自我的锤炼。
简单来说,挫折商低的人,面对挫败时,启动的是应付机制,用种种消极的方式来逃避挫折感;而挫折商高的人,这时候启动的是应战机制,挫败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调查:你有没有体验过,挫折没有将你击垮,反而让你变得更强的时刻?欢迎你写成文字,分享给我。
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也欢迎分享一个相反的体验,就是一个挫折击垮了你,最终让你变的更虚弱的例子。
小时候有个游戏叫跳皮筋,我小时候特别擅长。每次玩的时候都特别尽兴。特别高的绳子,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跳过去的,肯定有很多次失败?
但等到下一次,专注集中精力,脑子里想的是,我一定能跳过去。用尽全力,ok,跳了过去。等到下次,再想起这次的经历,调整好心态:嗯,我还是可以的。
再分享一个挫折击垮我,最终让我更虚弱的例子。最开始参加工作时,我做的是销售。每当开不了单的时候,没有钱的时候,是遇到了挫折。
我的选择就是,换一家公司,继续做销售。然后呆半年一年又做不下去了,然后再换一家公司。这样持续了五六年,磨光了最初入行时的我的所有热情,变成了一个老油条。
分享一首鲁米的诗,
日落有时看起来肖似日出。
你能辨识出真爱的真面目吗?
你在哭,你说你焚烧了自己,
但你可曾想过,谁不是烟雾缭绕?
挫折商
首先我们知道,挫折商(AQ)的概念,沿袭了智商(IQ)和情商(EQ)这样的概念。这三个概念都是试图把人性中的一些因素量化,但目前而言,实际上只有智商这一个概念,被真正量化,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而情商和挫折商,主要是一些概念,它们的量化努力还不够,也没有被学术界认可。
例如,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智商是100的话,意味着这个人的智商大概是标准的中等水平;显著低于100,就意味着智商在这一人群中比较低;而显著高于100,就意味着智商在人群中比较高。
智商达到130的人,则就被视为天才,因为这种人在人群中属于1%的少数。但是,情商和挫折商,都没有这样被公认的量化指标,它们主要是在大众中很有市场。
不过,保罗 斯托茨设计了挫折商的量表,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挫折商是很有说服力的。
例如美国SBC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人员比低AQ人员的销售额高出141%。
另有研究表明高AQ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更有趣的是,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的,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斯托茨还认为,挫折商有4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用两篇文章来阐述一下这4个因素。
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我觉得我能控制局势。”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以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绝不轻言放弃。
但控制感低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即便仍然掌握着很多资源,还是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例如学生时代,平时的考试考砸后,你一定会看到两种态度,一种是:啊,幸亏不是中考或高考,这次失败是提前暴露了我的问题,我要好好看看问题出在哪,这会帮助我提升自己。
另一种态度是:我怎么考得这么差,我真的好担心最后中考或高考时,一样也会失败。
那些不断东山再起的强人,都是过高控制感的代表人物,例如企业家褚时健,他的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在72岁时进行第二次创业,开始种橙子,被誉为“中国橙王”。
再举一个武老师身边的例子,读研究生时,认识了一位忘年交的好友,他先是在一所名校教书,是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公认的学术天才,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屡屡接触当时业界的世界级人物。
后来在下海浪潮兴起时,他毅然下海贷款2000万做“大生意”,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超大的数字。结果生意赔了,他欠下近五百万的债务。
他断定这个生意做不下去了,转而做书商,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还清了500万的债务和利息。
武老师研究生时编书,就跟着这位忘年交,他当时还在欠债中,但从来没见过他有愁容,他总是爽朗地大笑,人活的非常洒脱。
不过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他活得很节俭,后来有次请武老师喝酒,才对他说,他的生意失败以及人生一系列的挫败。
现在,这位忘年交已经挣了不少钱,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非常潇洒。
20年过去了,时间好像在他身上停止了一般,他看上去还是非常年轻,武老师觉得这就是高挫折商的典范。
再讲一个低挫折商的例子。武老师2001年到广州后不久,认识了一位女士,她是一个小企业主,本来生意不错。
但是被骗损失了200多万,将财产全部变现还债后,她仍然有近百万的债务。无奈之下,她过起了东躲西藏的生活,觉得“这辈子已经垮了”。
低挫折商的例子,在咨询中更加常见,武老师见过很多来访者,哪怕只是一次很小的挫折都会一蹶不振。
例如一位老师,只是一次公开课没讲好,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差劲之极的老师,根本不配在学校里教书。
武老师认为,控制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的术语来讲,这是“内聚性的自我”。
当一个人有了内聚性的牢固自我后,遭遇挫败时,他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承认这件事我失败了,但并不意味我这个人不好。
内聚性的自我这个词不好理解,武老师觉得大概可以理解为抽象自我。没有形成抽象自我的人,会将自我等同到任何一件自己在做的事上。
于是,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会让他觉得这是“我失败了”,因此会产生羞耻感,甚至自我瓦解感。
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挫折商的人会有积极负责感,认为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挫折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
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
而外部归因的人,在挫折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例如武老师认识一个女孩,她在三年内曾被辞退七次,这对她构成了重大打击。
和她深谈后,武老师发现,她每次遭遇打击后,做的都是外归因,觉得这家公司不适合自己,自己换个环境就好了。
这导致她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将同样的问题带到下一家公司,于是不断轮回同样的命运。
她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是因为她不能在工作中,捍卫自己的权利空间,太容易被上司和同事使唤,这让她内心很不满。
可她没有充分意识到,于是用拖延、迟到和莫名其妙地犯错等等这些被动攻击,来报复上司和同事。
当时武老师还不是咨询师,给她这方面的分析,并建议她敢于拒绝别人,甚至用愤怒来捍卫自己的地盘,后来她的被动攻击好了很多,再之后就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了。
归因和控制一样,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关键区别还在于,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内聚性自我,而低挫折伤的人没有。
结果导致,高挫折商的人,他们真的是在做归因,也就是理性地寻找原因,而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
低挫折上的人,无论是做外归因,还是内归因,他们真正做的实际上是“归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个“罪人”。
归因的逻辑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归罪的逻辑是,找出那个发出敌意的罪人,并且消灭他。
所以可以说,归因意味着在抱持和容纳的空间中,去找到错误,然后改改进它;而归罪意味着,要把“罪人”消灭掉。
因此会看到一个关键区别:高挫折商的人一方面归因,并动手去改善,但他们既不严厉攻击自己,也不严厉攻击其他责任方。
低挫折商的人,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
推荐一本书叫《自控力》,讲了一个关键点,自控力高的人,挫败发生后,归因但不归罪,并且会安抚自己,然后重新上路。
自控力低的人,挫败发生后,容易自我攻击,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寻找安抚。
总结
1.衡量挫折商的第一个因素是控制,也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2.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挫折,也总能看到积极、自己可以做主的东西,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控制感低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3.衡量挫折商的第二个因素是归因,也就是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低挫折上的人,倾向于外部归因或消极归因,高挫折商的人更容易内归因和积极归因。
4.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对归因和控制的关键区别是,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内聚型自我。
结果高挫折商的人是在归因,也就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改善它,并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是在归罪,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
思考
我发现自己就是标准的低挫折商的人,也就是遇到问题总感觉是“这个世界错了”。当在公司混不下去的时候,会觉得是这个公司错了。
其实忽略了,公司本质上是一样的,是一种创造利益的组织,这个本质就决定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
可能在说服自己时,会说:我这个地方做的不好。但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换一个公司。
毕竟在这里没法吃饭了,只好去下一个,然后不断重复这种轮回,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长。
这让我想到了打王者荣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骂队友,都是队友菜,都是队友坑。
最后分享斯多葛学派的名言: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能分清这两者的区别。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