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明,大家会想到什么?是24节气;烟雨濛濛轻烟袅袅;还是清明节的各种文俗文化;亦或是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清明节,对这个古老传承的词汇,开启更多的了解吧!
清明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24节气,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总结的科学结果。清明就是24节气之一,排行老五,是和清明节日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这里来一个小爆料,讲一个跟24节气有关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易经应用中的一个著名案例。赤壁之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这场战役中,决定了两家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诸葛亮?不对,是东风!当年诸葛亮借东风,轰动的不仅仅是朝野上下,而是一下子轰动了一千八百多年!到底诸葛亮是如何借到东风的呢?这要追溯到赤壁之战发生的那一年,正值冬月(也就是公历12月),每天得西北风虐袭这士兵们,哪有东南风啊!重点来了(此处是谜底),在冬月里呢,有一个节气叫做冬至,冬至吃饺子呐!大家都知道吧。这冬至除了吃饺子啊,还能刮东风,你知道吗?冬至是一年寒气的极致之时,阴气旺盛到一个极点,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每年冬至的那几天,天气会产生一些变化,风向呢也会有一两日是刮东风的。诸葛亮最厉害的是奇门遁甲,易学造诣可想而知,自然了解知晓这易经的奥妙之处。所以,就有了著名的火烧赤壁。
节气说了这么多,再看看节日清明节吧!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介之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这么有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一定是少不了的。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在历史长河中,清明节假期也有过多次变迁,我们一起看看史料的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我们现代,清明节假期由1天变更为了3天。随着交通的便利,3天时间我们现在人可以到达故人7天都无法到达的地方。现代化时代,真的太好太好!
不知不觉聊了一大堆,最后还是祝大家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