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去看了《天才捕手》,拍得不算特别好,平淡规整,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影片英文名叫《Genius》,是指天才作家托马斯·伍尔夫,还是天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抑或涵盖了两个人?看完了电影后,我更倾向于统称两个人,因为实在看不出谁更像所谓的男一号,几乎没有任何偏重。
Genius故事很简单,一个大神级的编辑麦克斯,发掘了海明威、费茨杰拉德等大家;一个初出茅庐的天才作家沃尔夫,受到大编辑赏识:两个人惺惺相惜,不仅打造出了伟大的作品,更产生了灵魂的共鸣和超乎寻常的关系。
朋友?父子?基友?
这两个人的关系到底该用哪个词来定义?必然有人为之困惑,我想,也许任何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定义都俗了。
麦克斯的妻子认为,“麦克斯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直到沃尔夫出现”。也对,就算美国没有计划生育,连着生了五六个女儿还是有点多,原来是为了生儿子。麦克斯对沃尔夫,也确实有着父亲对儿子的包容和教导。
而在沃尔夫的相好艾琳看来,他们的关系太不一般了,她简直嫉妒得发疯。以工作为由,整日黏在一起,同吃同住,为了一页稿子的删改反复讨论、争辩,为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狂喜,一起买醉、吵架、推心置腹,站在楼顶俯瞰整个城市。
酒吧买醉沃尔夫言必提及麦克斯,只要麦克斯开口,沃尔夫便随叫随到。一直将自己收着的麦克斯,只有沃尔夫有办法让他打开。相形之下,艾琳为了让沃尔夫去看一场对自己而言极其重要的戏剧首演,用尽各种办法,哀求撒娇哭闹发脾气,对方都丝毫不为所动:沃尔夫因为遇到了麦克斯而抛弃了自己,这是艾琳得出的结论。
而我,在他俩一起站在楼顶,俯瞰整个曼哈顿,沃尔夫将头放在麦克斯肩膀上的一瞬间,也的确在心里感觉到“这是爱吗?”
说他俩是朋友,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且这朋友不是那种仅可以浅层次交流,喝酒、聊天、骂人、逛街之类的陪伴,那是一种彼此能懂得,才华互相碰撞,灵魂能得以交汇的友情,是伯牙子期式的,是高山流水。
初中时候,我们学校曾组织过一次 “尖子班”,抽每个班级的前几名去上课,占据的是周末时间,我本来对此极为不满,没想到上了两次课以后居然high起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极为畅快的体验:学生基础好、反应快,老师讲得行云流水,台下回应不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到不行。课后相互讨论问题,不要脸地说,那是一种“高手过招”的感觉,彼此都一点就通,遇到难题时双方的大脑高速运转,互相交流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时简直狂喜不已。
我们讨论个初中水平的题目都能说high了,更何况这两位天才以彼此的才华交锋,共同为打造出更完美的作品努力,棋逢对手,欲罢不能,这种全情投入、相知相惜的感觉,不足为外人道。
总之,这关系形成的强大磁场,将情人、妻子、家庭都隔绝在外了。
编辑和作者
看完电影,我对编辑的崇敬之情再次升了一个等级。
麦克斯虽然反复强调,“作品是属于作者的”,“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但正是编辑让作者笔下形如蔓草丛生的文字变成了一部能被市场接受的,读者愿意为之掏钱的作品。
他不断地修枝剪叶,删改再删改,否则以沃尔夫飞扬的才华和激昂的状态,肆无忌惮地挥洒文字,描述城市的气味就能写三页,最终出来的东西将无法称其为一部作品。
即便这样,这位作家最终出版的作品也几乎都称得上大部头。
删改稿件麦克斯实在是一位伟大的编辑,他除了担任一本书的图书编辑外,更承担了许多份外的工作,资助经济陷入窘境的费茨杰拉德,鼓励他,跟海明威聊天,给沃尔夫的生活提供种种建议,善后擦屁股种种事做了太多。
对于他的作者,他几乎奉献了他能做的所有,唯一的目标只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做好一个编辑,是需要极高的才华的,正如麦克斯说的,“有没有使一个作者的作品变得更好,这是日夜困扰他的一个问题”。不改变作者的表达意图,能为大众所接受,同时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这个“度”要如何去把握,实在是太难了。
文艺到老
电影演过一小半的时候,后排响起了一位男士的鼾声,我看到坐在最前排的女士频频回头看,只当她是反感。
电影散场,才见她匆匆往后赶,把男人叫起来,笑骂他“这么好的一个文艺片,你果然看睡着了,我都想过来把你揪起来……”男人只嘿嘿笑,也不为自己辩解。
原来是一对中年夫妻,这一场闹剧,使同场看电影的其余五六人都被逗笑了。
看他们手挽手往出走,一路说笑,心里觉得无比甜蜜。
出了影院,我还在心里琢磨:
女人坐在第一排,想来是很喜欢。男人陪女人一起来看电影,却一个人坐在后面,必然是对此不感冒,知道自己会打瞌睡,坐在后面以免打扰别人。
人到中年,有这番闲情逸致出来看一部文艺片,已是十分难得。只希望自己也能如此,中年、老年,无论哪个阶段,都能不陷于世俗生活的泥淖,只剩柴米油盐,而丢了一颗文艺的心。
中年夫妻的感情,还能如此甜蜜,着实让人羡慕。走在路上,见多了冷漠疏离的中年夫妻,别说牵手,对话都不怎么有表情。买张票去电影院睡觉的大叔,只为了陪老婆,真是又甜又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