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学校组织秋游,姐姐是前一天举行,妹妹是第二天。姐姐的秋游很顺利,风和日丽,氛围满满。回到家后,姐姐津津乐道的分享她秋游的感受,吃的零食,到过的景点,令妹妹无比的向往。
放学回家妹妹就开始整理秋游的装备,雀跃的心情也传染给了身边的人,我都感觉到了孩子的快乐与期待。妹妹一边准备一边说自己有点紧张,孩子的快乐总是热烈而真实的。他们会毫无隐藏地展现他们的快乐,这种纯粹的快乐很珍贵,成人似乎与这样的快乐渐行渐远。
准备睡觉了,外面下起了雨,我隐隐担忧孩子的秋游活动受到影响。果不其然,班级群通知明天如果下雨,则秋游取消,择日再组织。我无比遗憾的将消息告诉妹妹,孩子灿烂的心情顿时转为失望。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希望落空的时候,人都会有失落感,外界的不可控会让人不安,这种不可控的感受经历多了,又会让人有无意义感。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不懂得调整期望,大概率会被失望“吞没”。特别是还不懂得消化情绪的孩子。
我说,不知道明天雨会不会停呢,如果雨停了咱们就还有机会哦。妹妹一下子又振作了,眼里又充满了期待,并祈祷明天不要下雨。最后才缓缓睡去。
雨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也没有要停的意思,老师再次通知做两手准备,八点钟不下雨就去秋游,如果下雨则取消。妹妹的心情再次被颠簸,早餐都没心情吃了。我说咱们再等等看,万一雨停了呢,孩子开始祈祷八点钟前雨能停下来。七点四十五分的时候,雨下大了,也没有停止的趋势,老师再次通知秋游正式取消。妹妹仍然不放弃,她说现在还没有到八点呀,万一雨停了呢。我感觉到自己的心情比孩子还失落,不忍心再让孩子遗憾。可孩子也要学会接受现实。
我调整了心情,再次跟孩子说秋游取消了,没有其他可能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着学校再通知。孩子的心情跌倒谷底,难受的支支吾吾,说不想去上学了。我蹲下来抱抱孩子,尽量揣摩她的心情,并轻轻地问她:宝贝现在是不是很难受很失望,期待了这么久的秋游,凭什么偏要在今天下雨呀,把我们的计划都搞砸了,多让人失望呀,对吧?孩子低声附和“嗯”。我又说:我猜下次去秋游的时候肯定更好玩,不用担心下雨,也不用撑伞,做游戏的时候也更轻松更开心,说不定这次就没这么开心呢。
孩子似乎领会了我的意思,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换以再一次迎来希望的表情。我担心这件事会影响她一整天的心情,又做了一些心理建设,我说:明天周末了,要不我们给周末写一封信,告诉它我们的计划好吗?孩子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说放学以后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告诉爸爸她想去爬山,让爸爸陪她过周末。
放学后,孩子兴高采烈地带回来一个面包,听说是学校本来秋游提供的餐包,因为临时取消就发给了孩子们。孩子吃到面包,已经高兴到忘记秋游这件事。
秋游在今天如期举行,孩子怀着雀跃的心情出发了。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不仅仅在于期望的得失,而是另一个更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无处安放的那些情绪,最后都到哪里去了?我们也是从孩子时期走过来的,这些点滴的情绪,有没有被人看见,有没有一个容器来帮助我们消解,如果没有,他们到哪里去了?我想我们小时候应该有一个容器的,但是它只提供储存,不帮助消解,因为它也不成熟。
我们来到成熟的年纪,心理年龄是否也能与之匹配了呢,这就要到生活的场景里去找答案了。比如当孩子同样面临了我们曾经的经历,我们如何应对,是否能通过投射来把问题重现,并以成熟的人格来处理,做孩子心理的容器,帮助他们把问题消解,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储存。也许父母不能消解他们所有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情绪。父母能做的,还有稳稳地成为他们的精神后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