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感知理论一句话问答录》(17)
问: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
答:之前是利用关系,之后是存在关系,利用是单向的,存在是双向的。
问:双向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互相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
问:人依赖世界存在,难道世界也依赖人存在吗?
答:正是,人的世界因为人而存在,鸟的世界因为鸟而存在,这不是唯心主义,这是感知关系形成的事实。
问:人作为利用者和作为存在者有什么不同?
答:利用者的世界是外在的,存在者的世界是内在的;利用者利用世界,存在者感知世界。
问:人能从利用者变为存在者吗?
答:利用者和存在者有质的不同,从利用者到存在者的身份转换耗去人数千年时间,跨越人类两个纪元年。
问:这种身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再对抗和折腾世界,不再误解和折磨自己。
问:利用者和存在者有什么么区别?
答:利用者在世界中寻找自己,存在者从自己发现世界;利用者一直是盲目的,存在者始终是自觉的;利用者取利于世界,存在者就是世界。
问:人为什么问"我是谁?"
答:这是作为利用者的身份迷茫。
问:人为什么又问"什么是我?"
答:这是存在者的觉醒:世界就是我。
问:个人等同于全世界吗?
答:个人就是全世界,世界表达的是自己,认识世界就认识了自己。
问:个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
答:是整体关系,个人是一个视角,世界才是人存在的内容。
问:每个人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答:相同的是方式,不同的是内容。
问: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人吗?
答:恰恰相反,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问:是人创造了世界吗?
答:世界是人存在的表达,不是人创造的事实。
问:是世界创造了人吗?
答:世界与人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一体对应关系,世界表达了人的存在,人就是世界的存在。
问:人作为利用者有什么问题?
答:错置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割裂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取小利的同时放弃了世界,在取小利的同时毁坏了世界,事实结果是:人以无知损害了自己。
问:人与世界应该是什么关系?
答:是感知运动中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是由感知运动创造的且不可分割的共存关系,是两者互在关系,即:人存在于世界,世界存在于人。
问:作为存在者对人有什么益处?
答:人回归到本来,重回感知世界,重获感知到的一切,意味着重新获得全部世界。
问:人怎么才能从利用者转变为存在者?
答:改变认识,放弃固有观念,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问:人可能有这种质的转变吗?
答:无论时间短长,人必须转变,人只能回到本来。
问:人类的前景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答:悲观与乐观只是一种态度,无论去向何处,人类只能回到存在本身,感知规则和规律不会让人去得太远。
问:人能够凭借科技的高度发达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吗?
答:不能,人并无明确的理想目的,有的只是对现在生存模式的弥补性幻想,而现在生存模式不可延续。
问:各取所需、相亲相爱、高度自觉的人类社会难道不理想吗?
答:即使达到这种状态,仍然是生存理念的继续,个体生命之间的利害关系并未消除,任何契约与约束随时可能崩溃,这种幻想的社会不可能持续。
问:什么社会才是真正理想的社会?
答:没有生命之间的利害关系、没有财富的分配问题、没有个体意愿的矛盾冲突、没有认识立场的重大分歧……这些是基本的条件。
问: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答:是共同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存在。
问:大同世界难道不是吗?
答:大同世界构造了社会的外部大同,无法实现人的内在相同,各执个体生命观念,人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同。
问:生存观念是大同理想社会迈不过去的坎吗?
答:继续保持生存的核心理念,任何社会形式都不可能走进理想世界。
问:不能通过教育和信仰使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吗?
答:生命观念本身没有一致性,任何使其一致的努力和策略都是徒劳的。
问:怎能让人心一致?
答:回到存在的共同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放弃主观形成的生存理念。
问:人放弃了生存理念,岂不会崩溃吗?
答:恰好相反,人会存在得更好。
问:人类文明几千年,都是生存理念惹的祸?
答:是生存理念祸害了人类文明几千年,耽误了人类文明几千年,放弃生存理念,人类将获得二次重生。
问:没有生存理念指导,人怎么生存?
答:人以感知理念为核心建立存在,人从生命存在升级到感知存在,人不再是生命体而作为感知体,世界不再是生命的世界而是感知的世界。
问:是不是仅仅换个名称而已?
答: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生命是个体的,感知是共同的;生命是内向的,感知是外向的;生命是分离的,感知是整体的;生命是唯一的,感知是普遍的;生命是现象的,感知是本质的;生命是概念的,感知是终极的。
问:这两个概念目的相同吗?
答:完全不同,生命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存在,感知的目的是为了整体的存在。
问:两个概念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答:生命存在有竞争、冲突和利益分配问题,生命各自目的不同导致缺乏根本的共同点;而感知存在本身就是缺一不可的整体运动,没有各自的利益与目的,所以感知运动中的各方分裂没有意义。
问:同样的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对吗?
答:对,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过程、不同的形态、得出不同的结果。
问:用生命来阐释人的存在是个错误吗?
答:生命是个不完全的概念,生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生命是现象而不是根本,所以,从生命生发的目的和意义是残缺的,生命并非圆满的存在。
问:人难道是非生命的存在?
答:生命是人的存在过程,生命服务和服从于存在目的,存在目的是感知的愉悦。
问:人过度地看重生命的存在地位了吗?
答:对,人看重存在过程,忽略了存在目的。
问:人忽略了感知吗?
答:人把感知作为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而把生命存在作为最终的目的。
问:生命存在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有冲突吗?
答:有巨大冲突,所以,人以对于生命有利无利来取舍事物,事物的多面意义被生命剔除了。
问:感知存在与事物的存在有冲突吗?
答:任何可感知体都对感知运动有益,所以,感知存在没有任何排斥,一切事物共同组成感知存在本身。
问:感知运动和感知关系是事物存在的共同点吗?
答:是的,所有感知体和被感知体都共同存在于感知中。
问:人作为感知体吗?
答:相对于其他生物,人是最高级的感知体,在感知关系中,人也同时作为被感知体。
问:人既作为感知体又作为被感知体,有矛盾吗?
答:不矛盾,正因为既感知又被感知,所以人不是单向的存在。
问:这种双向的感知存在对人有什么意义?
答:这就是人与物、人与人互相存在的意义,生命利用是单向存在,感知是双向的互相存在。
问:我感知他人,他人感知我,对吗?
答:对,人互为感知、互为存在,人共享感知,互享感知。
问:我是他人的利益,他人是我的利益,对吗?
答:利益没有分别,整体不可分开,这就是感知法则。
问:人们会根据感知理论和感知法则建立起一些团体或组织吗?
答:在人类感知共同体完全形成之前,会有一些实践者组织建立一些自由松散的共同感知联盟。
问:这些联盟是什么性质的团体?
答:具有沙龙性质的学术性、研究性团体,因为有共同的理念聚集在一起,是人类感知共同体的前身和过渡阶段。
问:人类感知共同体是什么?
答:是社会形态,是人类新纪元的标志。
问:人类感知共同体有多大的规模?
答:由科学技术建成的智能网络数字系统覆盖到全人类的各个地区及每一个人,人类有共同的感知理念、共同的感知生活以达到共同的感知目的。
问:是全世界一体吗?
答:全世界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感知愉悦而存在。
问:这不就是大同社会吗?
答:两者完全不同:大同社会以生存理念为基础,强调公有和平等,以求给每个人以同样的境遇,实现个人生命的自由存在;感知共同社会以感知理念为基础,强调共同和整体,人们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实现共同感知存在的愉悦生活。
问:大同社会的公有和平等还不够吗?
答:公有和平等并不涉及人的本质,人仍有善恶美丑、爱恨情仇等分别以及不同的生存目的,社会不会大同,或不会大同很久。
问:大同社会理想没有人的本质基础吗?
答:不改变人的本质,任何社会都只能是沙堆上的建筑。
问:人的本质是存在的关键吗?
答:人的本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注定了存在形态,没有这个核心基础,人类大同不可能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