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一节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不过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而沾沾自喜。然而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No.1“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分解注意力。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
No.2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No.3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
让感受回归行动。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第二节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No.1人类情绪和能力优劣的根本差异
No.2深度沉浸的方法。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属于“天真的练习”,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可见,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说明界线分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