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英文题目为《The Maylay Archipelago》 ,原著作者阿尔弗雷德 R 华莱士,译者为台湾作家金恒镳。华莱士用了八年在马来群岛进行深入考察,在不断的考察、思考中,促进了华莱士“自然选择”思想的形成,虽未能如达尔文获得“进化论之父”之美誉,却几乎同时期独立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其对达尔文在的成就也十分敬仰,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坚定捍卫者。考察期间,华莱士发现马来群岛动物地理分布规律:如果沿着婆罗洲和现印尼苏拉威西岛之间的海峡划一条线,一直向南延伸至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的海峡。可以发现动物分布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该线的西面,是典型的亚洲动物,该线的东面,是典型的澳洲动物,如袋类。为了纪念他,科学界将该线称为“华莱士线”(如图),也因此,被誉为“生物地理学之父”。
考察范围
由于考察过程中,有些岛屿会多次重复造访,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行文难免会让读者迷糊,作者按照最自然的串联顺序,依次介绍各岛,同时尽量配合实际考察的顺序。华莱士将马来群岛分为五个岛群,造访顺序依次是:印度-马来群岛→帝汶群岛→西里伯斯岛(今称‘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群岛(今“鲁古群岛”)→巴布亚群岛。各岛群大概范围与位置如下图,全书也是根据岛群分类分成五部分。
考察内容
马来群岛“流浪”了八年,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华莱士所考察的范畴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对动植物分布的记录与标本的采集,还包含地理与人文景观介绍、当地人生活、民俗、社会问题的记录与思考等等。如果你想了解马来群岛土著居民的风土人情,本书也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材料,里面的描述也是非常地精彩。书中情节与描述几乎都是现场笔记,对考察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以致在阅读过程中,会给人一种“跟着一起华莱士狩猎标本、观赏沿途美景...”的现场感。以下我将说一说令我印象深刻的三个点。
标本采集
摄影技术并不发达与马来群岛物种资源并未被深度挖掘的19世纪,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工作对自然考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特别是对大型动物标本的采集,需要通过猎枪射杀等方式获得动物尸体,场面一度充满危险、血腥,以致阅读到类似场景,快速扫过。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婆罗洲猎杀红毛猩猩的过程,我们用书中原文体会下射杀其中一只红毛猩猩的场景。
“大约两星期后,我听说屋后的林泽内有一只猩猩栖息在一颗树上进食,于是拿起枪前往。这回很幸运,它没走开,待我一接近,它立刻想躲藏到枝叶里;但我射中了它,第二枪几乎射死它,它落下倒地,两枪都射中。......”
很多类似的场面,我们可能会感到十分冷血、甚至残酷,但是想想置身华莱士那个年代,心情会好受些。
土著生活介绍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华莱士考察期间,深入到当地人生活当中,在吃住、标本采集等方面得到了当地人诸多帮助,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对当地居民的了解自然加深,书中作者也用了很大一部分笔墨去介绍当地人的生活,也为我们了解19世纪马来群岛的居民生活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素材。例如,在婆罗洲考察期间,华莱士就对戴雅克人如何发挥智慧,将当地盛产的竹子用到极致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当然,对于当地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作者也能敏锐的发现,而且能够深入分析其根源。在与戴雅克人相处过程中,发现当地人粮食充足、极少生病、当地气候也适宜,但是当地人口却呈停滞增长状态。华莱士对这样的问题非常关注,也尝试从当地人生活去寻找原因,后来发现与女性劳动强度大,导致不易怀孕相关。虽然作者是否有进行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直觉上来看,其结论也具备一定的说服力。
考察数据的讨论
对动植物的记录与观察,书中不仅有其记录过程,而且对考察数据进行深刻的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各部分内容可以当做学术论文来看,有数据采集过程生动描述,数据呈现,数据分析与讨论。例如,从生物地理学角度深刻论证了“邦加岛可能比苏门答腊岛与婆罗洲更早成为孤立岛屿”这个论点,分别用其考察的动物哺乳类、鸟类、昆虫分布数据提供了佐证,也为地质变化顺序提供了重要证据。
阅读建议
对于没有自然考察经验或者对热带植被状况没概念的读者来说,有些场景想象起来可能有些吃力,建议可配合一些记录片阅读本书,如BBC的《婆罗洲》。其实本书就是一部文字版的马来群岛考察纪录片,看了纪录片,可以体验下先辈自然考察与现代自然考察的不同。
推荐语
用36小时,跟着大师华莱士,走进马来群岛,走完8年深度博物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