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上又看到有学生自杀,接着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两女孩相约自杀了 父母们可千万别忽视对孩子珍惜生命的教育!》(后文简称:《两女孩》,来自:琢器苑,作者:夫子言),我感觉这篇文章的惊醒意义是有了,但是还不足够。看得我如隔靴搔痒难以忍耐,只能写点文字分享一下。
我不知道文章里关于男孩的案例是否真实,但是可以感觉到情节是十分的合情合理的。 关于两个女孩的事应该是25日晚发生在长春的事件。这些孩子的表现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就算是按照这篇文章倡导的那样去教育孩子,也无法阻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不是我无情冷漠,而是这篇文章还不够深入,连一个简单的道理都没有说明。反而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想要用“理所当然的道理”想要去说服一个捂着耳朵的人。套用一句老话“人是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两女孩》文中说的那些“英雄事迹”孩子们不知道么?他们可能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所以孩子们的状态就是充耳不闻。
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根据南都观察的《教育蓝皮书:城乡教育差距大,中小学生自杀现象不容忽视》(以下简称:《南都蓝皮书》,来自微信公众号:nanduguancha 2018年4月26日的文章)文中的数据“大约每6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意念,大约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劝导说教的做法可能对那36个人是有效的,也仅仅是可能有效,效果有多少还是存疑的。因为人本身就是有求生本能的,这是不需要教导就具备的本能,根本和道理无关的。由此也可以推知那三十七分之一的付诸行动的孩子对人生是多么的绝望!
《两女孩》文中的观点是孩子不知生命的可贵,难以抵抗坎坷和磨砺。这是真的么?没有绝望到极致,谁会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更多的走向绝路孩子是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这也是人类和动物不同的地方。没有那个动物会因为它只会吃了睡睡了吃而感觉生存没有意义,但是人会!当一个孩子天天收到的信息是只有好好学习父母才会爱Ta,Ta才有价值;只有考了高分Ta才有价值;只有获得成功Ta才有价值,才会被人喜爱;Ta必须有一技之长,卓尔不群才会有价值……
一旦Ta做的不好,达不到要求的时候Ta就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这时候迎接Ta的不是父母温暖的怀抱、理解安抚的话语、鼓励支持的行动,而是批评指责、冷嘲热讽甚至是羞辱打骂。我想是个人都会涌起“我活着还有啥意思?”的感慨。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生命力旺盛、求生意志坚强的孩子会想要逃离这个家,Ta可能会努力学习考上外地的学校,脱离这个家;Ta也可能会离家出走,用行动逃离这个家;Ta也会变得叛逆暴躁、伤人伤己;Ta还会沉迷于各类感官的刺激来麻痹自己,网瘾、酒瘾、烟瘾、性瘾、毒瘾……
那些生命力稍差、求生意志不强的孩子会忍辱负重,在青春期时候终于忍无可忍,要么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失去动力;要么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辅导和治疗;要么走上了绝路,想要结束生命。
这和性格的内向外向无关,只和求生的意志有关。而求生的意志确是和Ta收到的爱是正相关的。
在《南都蓝皮书》中的另一个数据是,孩子的自杀原因的数据: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
除了其他问题的6%不明,剩下的都和孩子收到的爱是有直接的联系。家庭矛盾不用说了,做父母的自己都搞不好自己,哪里有足够的爱可以给到孩子。学业压力似乎是因为IQ不足和教育体制造成的,但背后更多的是父母仅关注成绩,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师生矛盾好似是和父母没有关系,如果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疗伤的孩子,在面对严格的老师、暴力的老师、羞辱人的老师时会更有抵抗力。心理问题,这个我只能呵呵了,基本上出现心理问题的人,都是自卑的、缺乏价值感、归属感的人,二这类人也都是得不到关注、得不到爱的人。感情纠纷是一个更明显的问题,因为在父母那里面得不到爱,在青春期原本懵懂的异性吸引确催发了汹涌的对爱的渴望。校园欺凌中自杀的绝大多数是被欺凌的一方,正是因为没有人干预和保护,甚至还被至亲嫌弃才造成的。
所以《两女孩》文中说要给孩子以“生命教育”来帮助孩子的方向是对的,因为爱与被爱本身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我值得被爱,我可以去爱别人”。所以,想要孩子能爱护自己的生命,首先教会Ta什么是爱。而负责教导“爱”的人,最适合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只有父母的行动让孩子能感觉到“我是被爱着的,我是值得爱的”,Ta才能有爱的力量,才能激活Ta的求生的意志。
就像是你要告诉一个人什么是“甜”,你跟Ta说再多的道理,描述的再美好精准,也不如给Ta一块糖,让Ta尝一下,然后说:这个味道就是“甜”的味道。而我想说的简单道理也就是这个,想要孩子爱护自己,首先要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包围着,被人守护者的。
综合上面说的这些,与其跟孩子说教“你要爱护你自己的生命……”“你看有那么多坚强不屈的人……”,真的不如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Ta的爱。打个比方,说教就像是个皮鞭,给孩子爱就像是美味的食物。在驯兽的时候,打几鞭子就得给点食物,这样野兽才能驯化学会我们要它表演的动作。你能想象在驯兽的时候只拿着皮鞭去抽却是不给吃的,哪会有什么结果?更何况人不是动物,人比动物要复杂得多。
下面就是要讨论如何爱孩子了,这里面的学问太多太深奥了需要注意的细节也很多。我只想借助林文采博士的理论简单的说一下。
林博士有一个很简单却很神奇的理论叫做“三个不要做,做一个。”这三个不要做就是:
1、不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那些对于人格有伤害性的话要禁止!比如:笨蛋、傻瓜、白痴、猪脑子……等等,父母经常顺口而出的“你咋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出来。”“我咋就养了你这么个废物。”“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等等这些都是要禁止的。
2、不说让孩子感觉到没面子的话。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到孩子的面子!不对孩子评头论足,不揭孩子的短,更不能嘲笑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在这里点名批评一下宋丹丹,她在电视节目上就曾经无脑自嗨地揭她儿子的短,甚至还“理直气壮”的说要去民政局换儿子。可以想象她儿子的面子受到了多大的伤害。
3、不增加孩子的焦虑。这类经常的表现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咋就这么不争气呢?”“你看看邻居家的小明多好,你在就不能……”焦虑的来源是压力,压力的来源是对目标的期待,期待越高压力越大焦虑也越大!本来每个人对自己都是有期待的想要更好一点,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期待也放在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和孩子本身的期待方向一致,变成了叠加在一起,让孩子鸭梨山大;二是和孩子本身的期待相左,孩子会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是满足父母的期待而让自己失望呢,还是活出自己而让父母失望呢?
总之,让孩子有尊严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让孩子活出自己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包容。
最后就是“三个不要做,做一个”的做什么了。那就是给孩子心理营养,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怎么做可以去当当网买书《心理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