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问我,如何能让自己更加专注,我对他说很简单,目中无人就是了。他很差异地看着我,表示做不出这些不道德的事情。说了那么多,他一直跟我抱怨说他自己脑袋不够用,原来又是这些所谓的“道德”在搞鬼。我已经不只一次提醒他要时刻保持这种传统的“道德绑架”。就像在物质如此丰富的年代,如果自己还在很道德地劝说别人“不要浪费食物,把剩下的都吃完了吧”其实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因为现代人的许多病痛都是吃出来的。所以,我建议他如果要彰显自己道德的话,以后见到别人打招呼时不要再问“你今天吃了吗”,而更应该是“你今天饿了么”。再说,他以前会经常责怪他爸妈老是爱管别人闲事,什么隔壁家老王、别人家孩子,在他们脑袋里几乎霸占半壁江山。现在微信时代了,我建议他再多多观察他爸妈的行为。我这么建议,其实就是为了想让他多从他爸妈身上看看自己的影子,别以为骂了爸妈就觉得自己特别高尚,他自己还不是一样时刻在关注着别人。只是时代进步了,让自己把脑袋挂在别人身上显得更高科技了一点而已。传统社交是面对面的,目中无人肯定是不礼貌的。但线上社交让“面对面”好像无时无刻在发生,如果朋友圈的每一个分享你都要去关注一下、点一下赞或留个言什么的,按他好友的数量计算,一天下来他完全可以专注于“社交”了,他还真以为自己换了个“世纪”就比父辈、祖辈或先辈高层次了。
别人故事自从备受“羞辱”之后,当他惯性地拿起自己的手机时都会有意识地琢磨一下,然后又放下,这个拿起又放下的举动一天至少不超过100次。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地对我咆哮,向我控诉别人都在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时候他却忍受着不能多看手机一眼。当然,他的埋怨可以理解,他在认为自己错过了许多“5分钟学习”的机会,一天下来多的话可能就会落后别人好几个小时了。我记得他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可以看这么多书,其实我并没有比他多看,如果按字数计算,我甚至不比他看的字数多。他5分钟可以看完数千字的订阅文章,我5分钟下来平均也就两三页纸,大概也就破千字的书而已。所以,他在订阅,我也在订阅,只不过我订阅的是纸质版的“公众号”而已。我支持碎片时间学习,但我更支持碎片时间系统性地学习。别人那些“一分事实九分感想”的信息会让我远离真相,脱离真实事物本身的思考等同乌合之众,我可不愿意把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别人的理解身上。我给了他一个建议,身边时刻带着一本书吧。
碎片学习如果说读书不难,那么世上真正难的事应该就不多了。当我推荐了几本值得阅读的书给他时,他翻了好几周,却还是停留在前面几页书序中。他很坦白地跟我说,每当他看到这几本“厚重”的书时,打开它们就好像需要无比强大的勇气和魄力,他还问了我是怎么可以做到如此自律。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反问了他一句:“如果书中的内容和你手机上订阅的内容其实是同一样道理的,你还觉得看书难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他会说难,是因为他内心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学习,可能还停留在自我安慰的浅表层需求上。但我觉得他也会说不难,是因为他很想突破自己的瓶颈,但他还是习惯性地用自己局限的思维去想象未知,最终只会让恐惧先行。我很能理解,这也算是一种“正常”的人性思维。但同时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难”本身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能正确面对“难”是不容易这个事实,也就好办了。就像现在的许多人会把“工作”和“轻松”挂钩,但事实上没有工作是轻松的,缺乏这点正常逻辑伦理观念的人就像一个追求不存在事物的人一样,纠结一辈子也未必能过好生活。所以,难不是问题,问题我们要接受难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生活根本没有容易一说。
观念误区在技术学习上,他很清楚基础的重要性,所以会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我同时也要提醒他,上层的高度是基于下层基础的稳固积累,生活一样存在基本观念需要正确学习,如果基础生活伦理错误了,技术再好也会因此而纠结一生。他一直以为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技能,更多知识,听了这番言论之后才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