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晚上,开车从杭州回家的路上,听到一个悲伤的新闻。
澄江有一个99年的女孩,当晚因为玩手机被父母指责,冲动之下就跳入了激流涌动的永宁江。父母追赶不及,哀求各界救助。
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很沉痛,如此年轻的生命,如此美好的年华,就这样轻易消逝。她父母将如何渡过接下去的人生。
汽车上三个孩子听到这个消息,竟然调笑此事,一个说这个女孩想成为跳水冠军,一个说女孩父母愚蠢。我默默地听着,但调笑越发离谱,终于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们竟然不肯认错,说她就是愚蠢嘛,有什么好同情,比他死的伟大的人多了,他们才值得同情。
激烈的冲突后,我陷入痛苦的思索,究竟我们做错了什么?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没有一点悲悯之心?
我久久失眠,孩子是无辜的,这应该是我们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失败。
悲悯之心,悲是同理心,别人的悲伤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有悲伤的感情;悯是同情,是对人间苦难的同情,是对人类的大爱。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富足的社会,优裕的家庭。每天上学,回家,他们与真实社会完全隔绝,他们不能理解会有人没有饭吃,有人在经历人生的痛苦。所以他们没有同理心,别人的悲伤无法打动他们。而同情就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对底层社会,对人生苦难的了解,就没有同情的基础。
但似乎有很多人有很多的人生经历,但心如铁石,自私自利。对社会、人生的了解并不必然带来同情心。
有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关键是了解了,但没有理解,或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就没有感同。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所以就无法身受。
就像我们普通人看到杀头都会惊惧,但有人为了培养自己所谓的勇气,就特意去刑场瞪大眼睛看人头落地。同样的事情,人可以扭曲为不同的感受。这样不同的感受不是了解到的情况不同造成的,而是不同的意识造成的。
我们的孩子失去对跳水女孩的感同身受,一个是了解不够,他们不知道青春期的压力与烦恼,不了解人有的时候会产生极端的想法,极端的举动。第二个是没有受到正确的死亡教育,没有受到尊重生命的教育。
一个人道德的完善是需要一生的努力的。感同身受也是需要一生努力的。它是同情、善良、勇气等美好品格的源头。而儿童时期更是关键时刻,它打下一生道德修炼的基础。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重教轻育,重口号轻落实的状况。
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为孩子一生的修身之路打下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