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晴
西瓜作为盛夏消暑最佳食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我的父母和奶奶都患糖尿病,还特别喜欢吃西瓜。这段时间太热了,冰西瓜成为大家的最爱。我奶奶这几天一吃就吃一小个西瓜,导致血糖飙升。说起来,西瓜还是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瓜果,它是以契丹为中介,从少数民族一一回纥传入内地的。
至于西瓜是如何传到我们恩施的,恩施的历史文献上有详细的记录。公元1917年恩施县知县郑永禧《施州考古录》上卷《柳州城》是目前所见最详细的记载,文章中描述了郡守秦将军到此栽种西瓜的情形。
而关于西瓜如何引种到我们恩施的就有一块碑文,这西瓜碑就在恩施市城东舞阳坝街道周家河村,今天早上我再次来到这里,重温西瓜碑上的文字,碑文刻在一块大岩石上,岩石独立在二台坪上,整尊岩石呈屋宇形态,色如丹砂,面西而立,周围并无与此相似的岩石,形同一方飞石,后人遂称其为飞来石、飞石碑。
这巨石上镌刻着一段记载南宋咸淳年间,官府曾在这一带引种西瓜的碑文。这碑文虽历经750年的风雨剥蚀,现今,多数文字仍然历历可辨。西瓜碑的碑文,记录了南宋年间恩施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种植情况。
《西瓜碑》碑文开篇道:“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
碑文一共169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清江)郡守秦将军到这里栽培种植上万株桑树,开辟很多果园,种植各种瓜果,修建莲花池,新建接客亭及种植西瓜。西瓜有四个品种:其中有一种叫云头蝉儿瓜,一种圆西瓜,一种细子儿的,名叫“御西瓜”,这三种瓜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种植食用八十多年了;还有一种回回瓜,它的瓜体又长又大,是庚子嘉熙四年(1240)从北方带种过来的。
另外,还有甜瓜、梢瓜多种,咸淳五年(1269)在这里试行种植,种后产量很高,满郡都予以赠送,味道十分香甜可口,此后种植普及到各乡村。不在这里刻石记录这件事,后人就无法知道。西瓜于二月底就开始挖坑播种,需要经过三到五次的点种,害怕雨水不调。咸淳庚午年孟春(1270年1月)朐山秦伯玉郑重记录。
西瓜碑记载了750多年前郡守秦姓将军到此栽养万桑及种西瓜之事,并对西瓜的种类、引种时间、培植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碑文由秦伯玉于南宋咸淳庚午年(1270年)撰写,秦伯玉与文中的“郡守秦将军”也许系同一人。据年事已高的村民们说,柳州城遗址曾有秦将军坟,其墓碑与坟石,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砌进了水库的大坝上。
西瓜碑不仅对鄂西南山区瓜果种植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的并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记载西瓜种植的农事碑刻。数百年来,它成为恩施城郊的一方文化胜境,是恩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浓笔重彩的一笔。
当我站在这块浑然天成的自然巨石砂岩前面时,真不相信在这块沙石上面真的雕刻着一个个字,那些字都还清晰可见,去触摸那凹凸不平的字,感受这些字在几百年风吹雨打中还完整地保存下来,我在此处默默感受这字里行间郡守秦将军在此栽桑、种果、建亭、修池及引种西瓜等功绩。
文字真的是了不得的,具有巨大的能量,正因为这段引种西瓜摩崖石刻,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记住恩施历史上曾经造福百姓的一位将军。

我在炎炎夏日的阳光下,看着面前的野草丛生,一片生机勃勃,一年又一年,冬去春又来,动植物、人类在这里生老病死,当年很多很多的东西早已消逝,而这块巨石还依然挺立,即使上面沟壑丛生,但是,岩石上的碑文还依然在那里,每个字都彰显那个时代的故事,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站在这荒草遍布的地方,想着我们每个人都会消失,但不会消失的是那种为老百姓做出的业绩。几百年之后我们依然会在西瓜碑下纪念那位秦将军,他确实做出了为民造福的实事。想来他的生命里也有很多烦恼和痛苦,但是他只是把这件造福百姓的工程详细记录下来,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如果整天把精力用在与别人争斗上面,那除了让自己痛苦,还能有多大作用呢?我们每天都要像秦将军一样去做令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会让生命变得轻松而有价值。人生原本太多苦恼,只有变得豁达、通透了,人才可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从事妇产科二十多年了,发现在众多隐形健康杀手中,人的情绪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愤怒、哀伤、害怕、抱怨、生气,紧张,内疚、纠结……这些负面情绪若是得不到发泄,不断地积累在身体里,就会悄无声息地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免疫等功能,削弱基因的修复能力,从而导致基因发生病变。
遇事一定要想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性忍气吞声,打落牙往肚里咽的女性,要学会宣泄心中的不快,千万别做“闷葫芦”,否则到头来闷坏的是自己的身体。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就去古代的碑文前看看,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人生太短,人世间美好的事情太多,我们真的不必纠缠于各种争斗和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