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拖延二字,绝对算得上21世纪的热门词汇,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自称拖延症患者。
不少人觉得自己患了拖延症,所以才总是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做。而那些没有明确截止期限的任务,比如运动,更是被一直拖着,完成之日遥遥无期。但拖延症真的是一种病么?
不是。
如果拖延真的是一种病,那为什么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只会拖延“工作”、“任务”,很少听说有人拖延“玩手机”、“打游戏”呢?
所以,我们真正拖延的,永远是那些我们不那么想做的事。“不想做”可能是因为“不容易做”,也可能是因为“感觉不值得做”。
而所谓的“我有拖延症,因此没办法按时完成任务”,不过是我们不想立马做某件事的借口。
我们不是因为得了拖延症所以做不好事,而是因为有了拖延的行为,才产生了拖延症。
所以拖延只是个结果,并不是原因。
3
自律也是同样的道理。
近年来,“自律才能自由”的口号大行其道,并且被视为解决拖延的好办法,自律也因此成为很多人追求的能力。
自律是个好事情。但问题在于,自律并不是一种靠训练就能提升的技能。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办法迁移。在某一方面自律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并不具有这种特质。
比如有人能雷打不动地早起,却没有办法做到每天运动一小时;有人能做到每周一本书,却做不到规律饮食;有人能做到天天写读书笔记,却把花了几百块报名的练字班丢在一边。(没错就是我……)
所以,我们是因为坚持做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些事,所以显得自律,而不是因为自律所以能坚持做所有的事。
自律和拖延一样,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3
所以下次,不要再把自己不想做或者做不了的事推给拖延症,也不要怪自己不够自律所以不能读书锻炼。
因为我们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拖延,也不在于不够自律,而在于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现在就做这件事。
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任务,我们经常选择能拖则拖。因为在截止日期,不做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比起做这件事的痛苦,做其他我们喜欢的事显然更轻松更快乐。但拖到最后也总要做,这时候完成这件事本身的痛苦和截止日期的压力一起落在我们身上,自然没办法开心起来。
但说实话,这种情况跟人类大脑运作的机制有很大关系。
刘未鹏在《暗时间》一书里用“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两个概念很形象地解释了大脑运行的机制。
简单来说,“情绪大脑”是控制我们的情绪和感觉,而“理性大脑”是控制我们的思考和分析的。两个大脑同时存在在我们体内,最重要的是:理智大脑常常干不过情绪大脑。
“当你的理智大脑告诉你,现在该做什么事儿了,情感大脑就会说,这个事儿很麻烦,也不是非要现在做,不如先找点乐子放松一下。”
所以我们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无聊的东西,就会忍不住玩一下手机,美其名曰“放松”,其实是败给了自己“情绪大脑”。
4
那么,如何戒掉拖延,变得自律呢?
《小学问》一书的第四章(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就以下问题做了讨论:
①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
②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部?
③为什么自律不如他律?
④为什么别人成功的故事,帮不到自己?
⑤游戏如何教会我们自律?
⑥是什么限制了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⑦语言模式对自律有什么影响?
篇幅原因,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分享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也欢迎等我战胜情绪大脑之后写的笔记。
关于“情绪大脑”和“理智大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类似的“系统1”和“系统2”两个概念,并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就“情绪和感觉对理性决策的影响”做了更多更详细的分析,强烈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没有时间啃大部头的朋友,也可以读一读我之前关于这本书的笔记,简单了解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