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阿路加 世镜 今天
朋友圈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秘密和矛盾。
1
它(以及一系列社交工具)前所未有的放大一个人对于交流的渴望,也放大了对于孤独的坚守。
我们前所未有的渴望展示自己,又害怕展示自己,渴望了解别人,又害怕了解别人。
谁知道展示与分享与炫耀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羡慕和嫉妒之间距离有多远?
(经常性)秀恩爱可能会让单身狗朋友变成柠檬,秀旅游可能会让加班工作的朋友心生烦躁,秀友情会让孤单的人倍加孤单。
你经常性展示这些的时候,担心会不会让朋友柠檬,所以会屏蔽一些朋友。朋友经常性展示这些的时候,你也有可能会柠檬,转而去屏蔽这个朋友。嫉妒总是与友谊相伴而生。
我们就像渴望温暖的豪猪一样,因寒冷而靠近,因伤害而远离。
2
以上算是“展示美好生活”比较正常的朋友圈了。不然还发什么呢?发读书感想?发痛苦挣扎后的人生思索?发深夜不眠的叹息和痛苦?发爱而不得的辗转反侧?发失败之后的痛苦徘徊?
一个典型而理性的“社交人”是不会发这些的,毕竟将弱点暴露出来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这等于在黑暗森林中主动释放了信号,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所以我爱那些主动展露思想状态的人,因为他们勇敢。但我也不希望他们时时刻刻展露痛苦,因为我也承担不了替别人背负痛苦的痛苦。
也许朋友圈的本质是——适可而止。快乐和痛苦,深沉和肤浅,都适可而止。
3
于是渐渐长大的人就很少发有关个人的状态,但是尚未完全长大的他们其实并未放弃对个人的表达和阐述。于是,他们转发公众号文章,借他人之笔墨,发出自己的声音。
咪蒙当初一系列文章不能不说是表达了很多人内心的声音,她的错误在于,无限地放大情绪和恶意,让人不能真正去理性讨论这些声音背后的问题。
还有早期一些社会新闻的站队。我们借助挞伐(我们认为的)错误一方彰显自己的正确性,或暗示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和真理。
当然,经过多次新闻事件真真假假的“打脸”之后,如何处理朋友圈中的现象级新闻已经变成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不发、不评论、不关注,你有可能做了一个冷漠的“看客”,一个公交车上昏睡的人,一个铁皮屋子里叫不醒的人。
转发、评论、关注,可如果新闻是假的,你就有可能在舆论引导下作恶,做了一个推祥林嫂去死的网络施暴者。最可怕的是,你做了施暴者,又觉得自己是正义之师。
“这种褒贬力量是一种怪物。你们告诉我,兄弟们,谁来为我制服它?你们告诉我,谁来将锁链套上这怪兽的上千根脖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今天要发个朋友圈吗?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