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写的故事,网上有陌生人留言给我,会者定离。
我回复他:一期一会。
其实两者所表达的大抵是一个意思,但现在的我更愿意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分别。
孤独,孤独曾以为是没有同类。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没有懂得的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直到有一天自己收获喜悦,开心的走路带风,想要买一个蛋糕奖励自己,才忽然发现,无人可分享。几百个电话号码苍白的不知道要打给谁。这座城市里,荒芜的只有你一个人。
原来一个人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无法分解的孤单,还有无法分享的快乐。
在商场的出入口,看见角落里瑟瑟发抖的老人,转身又走回来将手里的面包递给他,期待一个微笑或者说声谢谢,然而老人接过面包,竟然头也不抬的转身走了。悻悻带上耳机,手揣口袋插上耳机转身走进了餐厅。
古人说,品茶人要少。一人得神,两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那就是施茶了。
这句谈饮茶的话,后来被曹雪芹夺胎换骨,用在妙玉口里了。面上说的是品茶,其实说的是心境。
一个人独坐,可以随意遐想,心游万仞,神骛八极。两个人,就得处处为对方考虑着,不能让对方受冷落,但又不知自己关心的事对方是不是有兴趣。
真有兴趣,两人交谈就很好。想要自如,一人足矣。
两个人的心弦,同时撩拨起来,不容易。契机不对,兴味不合,纵然你有满肚子话要讲,别人却兴味索然。王子猷雪夜访戴,去时兴致勃勃,归来就意趣阑珊了。他不见戴安道是对的,见了戴安道,恐怕会觉得无聊。
聊天,三个人聊不到那么深。三人之间,总似乎有主有宾,还有一个多余的人。三人成众,人太多了,就只能聊点面儿上的话。但人多也有人多的好处,好在氛围,大家都会觉得热热闹闹。所以说三人得味。三人吃东西能吃得开心。
六七人聚,那就不要指望聊天,还不如打打牌玩玩游戏好。《红楼梦》大观园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极热闹的场面,却又极冷清。众儿女挥舞绣拳行起酒令,却化不开浓似冰霜的孤独。倒不如林黛玉披了斗笠像渔婆一样探望宝玉更温热。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所以聊天需要契机和对等的心境,但并不是谁都会有如此慧根和机缘遇到无话不谈的朋友。
老外常说中国人不会聊天,为何?看了一篇评论大意是说中国的聊天常常从话题切入然后不知觉的走向八卦,很少见国人为了一个话题或者观点一群人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亦或者争论的面红耳赤。另一方面,我们纠结于聊天的场所和方式,花了太多的精力去挑选见面的地点,见面的方式和就餐的场所。这些对于会面和聊天本不重要的东西在当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超过了会面本身。但是你看TED里演讲的嘉宾,那些外国友人,无论是学术大牛,还是普通的全职妈妈,都能够从容的站在台上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阐述。反观国内,说的成分,分享的态度被稀释的所剩无几,更多的像是站在台上生硬的朗读机。
所以,成年人遇见一个与自己产生思想碰撞的人,是件及其难得的事。这是莫大的缘分与荣幸。哪怕是坦诚的敌人,都比一个虚伪的朋友更显得可贵。
而曾经那些相谈甚欢的朋友渐渐变得无话可说,也是正常。就这样彼此沉默着,温柔告别就很好。这并不妨碍你们继续友谊,只是你们的想法很难进行互动。
每个人真的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孤独才是常态。成长路线不同,经历不同,选择不同,对于生活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我们都不知道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正在经历着什么。各自苦楚,各自挣扎,不必苛责。
所以,无话可说也很好,你知道她一直都在,曾经的亲密无间,曾经相谈甚欢的场景都还在。温柔的祝福彼此安好,在平行时空里的不同空间,继续彼此各自的生活。在社交平台,你看到留言的朋友一个不认识,她穿着你不曾见过的衣服走过你不曾去过的路,虽然难免一丝失落,但还是由衷的替她高兴。
即使矛盾,即使纠葛,有些谎言还是不要揭穿的好,彼此心知肚明却又心照不宣。这样无关痛痒的在特定的距离和屏障之外相处,也不失为一种体面。周鸿祎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不要和朋友去寻找共同利益,要在共同利益中寻找朋友。
朋友还是干净为好。如果选择朋友作为你的合作伙伴,不是多了一双手臂,就是少了一个手足。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遇到喜欢的人,怎么能够忍心只是做朋友?想要靠近一点,想要另一种结局。但如果预感到会有告别的那一天,你们还会靠近吗?还是克制着保持距离,淡淡的只是朋友?大多成年人的做法估计都是后者,选择前者的都是年轻人。
同样的事情,年龄变了,心态变了,看法变了,我们终究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就如同现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体验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不一样的。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大意是说“有哪一首歌初听不觉后来才忽然听懂的?”看了好多网友的评论,都在在经历了低谷挣扎后才慢慢理解了歌里的故事。打动你的怎可能只是歌曲的旋律,更多的还是那个曾经的时光和已经一路走来的自己!歌还是那首歌,只是恰巧好像在说我们的事。
相遇的人会告别,但我们也始终相逢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