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六岁的莉迪亚是家中第二个孩子,有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哥哥和一个十岁的妹妹。莉迪亚学习成绩很好,兼顾父母两方的优点,被视为掌上明珠。故事开篇第一句话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其实,不止“他们”(即莉迪亚的父母和兄妹)不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我们也不知道莉迪亚为什么死亡。于是,故事展开了。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亚裔二代移民,大佛大学教授,年轻有为。虽然他出生在美国,但从没有归属感。那个时期的美国接受黄种移民的条件苛刻,他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于是从小拼命想要融入人群。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土生土长普通平凡的美国人,单亲家庭。玛丽琳的母亲是家政老师,一生囿于厨房,在从未走出去过的小镇里孤独终老,最终去世。玛丽琳对此既愤怒又怜悯。于是她处处追求与众不同,发誓决不能像母亲一样那样终此一生。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因为“这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詹姆斯的亚裔身份吸引了玛丽琳,因为他和别人如此不同。玛丽琳的普通平凡也让詹姆斯觉得融入美国人群会更为容易。于是两人迅速走向了结合。
然而这一切也都为莉迪亚的自杀埋下了伏笔。父母二人在自己没能完成心中的期望之时,共同把“任务”交给了莉迪亚,因为她既继承了父亲的黑色头发,还有母亲一样颜色的蓝色眼睛。这也是她成为父母宠儿的原因之一。遗传规律上的双重显性是上天赐给莉迪亚的礼物,同时她也承受了父母双方的压力和期望。作为依靠的哥哥也即将离家上大学,莉迪亚的世界更阴暗了。她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在一个静谧的夜里,定了凌晨2点的闹钟,准时赴死,最后用一具尸体向她的家庭做出了最后的告白,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二、
这是一个很中国内核的悲剧故事。在中国或许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莉迪亚的身份换做一个未婚大龄女青年,换做一个高三苦读却成绩不理想的寒门学生,换做一个想要工作却不得不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毕业学生,大家会再熟悉不过这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这类故事以各种形式反反复复的出现在微博上,新闻里,电视上,出现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正如美国的一个评论:这本书揭露了一个大家都了解但都选择忽略的问题。而作者细腻缜密的描写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以前选择忽略的东西,对于主人公来讲,是多么密不透风的裹挟。
书中有一句话: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玛丽琳的母亲让她拒绝渺小,追求与众不同,詹姆斯的父亲让他变得想要融入人群,不那么出众。父母的价值观来源已久,已经根深蒂固。而莉迪亚所代表的人群是这些人结合所诞生的。他们不仅仅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在家庭中也是弱势的。面对的强势权威的父母,他们只能选择接受,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拒绝,也找不出理由去拒绝。这即是价值观的输出。所以,当有人选择单身或者丁克的时候,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批评的声音会比比皆是。当人们在输出他们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出现。
于是,有大批的年轻人得了回家综合征,在网络上隔绝长辈,但这些都是经济已经独立的成年人才可以选择的。如果还是学生,并没有脱离家庭进入社会,他们该怎么做?没有人去指导这些稚嫩的思想。他们跌跌撞撞的一路跑过去,在别人铺好的大同小异的道路上拥挤熙攘,却又孤独无比。
曾有一个书迷把自己的日记寄给太宰治,后者根据此灵感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女生徒》,记下了一个14少女的琐碎而又单纯的臆想独白。故事中写道:我们的痛苦,其实谁都不了解。如果现在就长大成人,我们的痛苦和寂寞会显得十分可笑,以至于也许连追忆都不值得。然而,在成人之前的这段漫长而又讨厌的时间里,究竟该如何度过才好,谁都没有告诉我。我们每天都这么郁郁寡欢,也许会因此踏错一步而重重摔下,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一生从此再无天日。又或者因一念之差而轻生。正因如此,世人才会感叹,明明再多活一些日子就能明白,再多成熟些就会自己领悟,无论是怎样的遗憾,置于本人的立场的话,果然只有无关痛痒的大道理翻来覆去。
莉迪亚的困境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一段时期,甚至我们自己都还没有从这段时期走出去。即便走了出来,也并不会有经验可以传授。浮躁的社会里早已失去了耐心这种品质。而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谁都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和压抑,这种无法逾越的距离让我们对彼此都觉得陌生。所以当有自杀者出现在新闻头条上的时候,有人会批判死者不负责任让爸妈失望,也有人同情死者抵制批判的声音。其实生是比死更加艰难更加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生存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时时刻刻战斗下去。所以,我们姑且不去评判孰是孰非,应该来思考生和死两种选择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三、
最近朱雨辰和他的母亲通过《我家那小子》这档综艺节目上了热搜。节目通过妈妈的视角讲述独居男艺人的生活。出演过《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的朱雨辰今年39岁了,至今单身。网友一边倒的对朱妈妈的做法感到质疑和反对。这位母亲称“用整个生命为孩子奉献”,自比“顶两个菲佣”,十年如一日的每天早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汁,甚至过度干涉儿子的感情,一定要按“贤妻良母”的标准找女朋友。可想而知做为儿子对这种密不透风的爱感受到的压力。
生活中我们对子女,对恋人,对配偶,对长辈,都在付出自己的爱。而付出的人,会不自觉的有一种道德的优越感。而对于被付出者,会觉得自己身处一座山下仰望着付出者。朱雨辰的母亲属于前者,莉迪亚属于后者。前者会控制对方,后者会讨好对方。前者会毁灭对方,后者会毁灭自己。
但我们不能否定一个人的爱,爱没有对错,我们反对的,是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人的人,反对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的人。我们没有权力去剥夺别人爱人的资格,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一意孤行的爱着别人。我们在这种犬牙交错的爱中踽踽独行,会因为爱失去一些东西,但得到的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爱是一种欲望,欲望得不到控制就会一点点蚕食掉理智。那样的爱,就不在是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