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拆书」《内在自信》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大事

「拆书」《内在自信》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大事

作者: 小芳_a598 | 来源:发表于2021-06-11 14:01 被阅读0次

    在拆书帮成长了几年,我一直在实践我们拆书帮的理念——将知识拆为已用,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做知识的硬件存储器,而是做知识的使用者,致力于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致用的学习方法——拆书法传播和分享给更多渴望成长,热爱学习的人。

    看完《内在自信》这本书以后,我认为这确实是一本我可以拆为已用的书,我也非常乐意将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本书及这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商业教练曼迪·霍尔盖特,她曾指导成千上万人走出迷茫,迈向事业的成功和幸福的生活,她将十几年来丰富的指导经验浓缩成这本书。

    《内在自信》

    所谓的迷茫,所谓的不自信,其实源于我们内心各种形形色色的畏惧心理,这本书会带领我们去认识和战胜12种常见场景中的畏惧心理,比如畏惧做真实的自己、畏惧在众人面前发表观点、不敢于寻求帮助、认为自己成不了大事,不敢于崭露头角、害怕被拒绝、害怕得罪他人、害怕说“不”、害怕提问、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负面想法等等。

    作为商业教练,作者深谙快节奏时代里读者渴望简单易行的实用建议和易读易懂易共鸣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本书中也充分体现了她的用户思维,书中没有令人难懂的术语,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自创简明清晰的FEAR(畏惧)结构,可满足快节奏时代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提高实践本书方法的可能性。

    F(Fear):畏惧

    E(Examples and Exercises):示例和练习

    A(Actions) :行动

    R(Results) :结果

    01 畏惧心理

    想战胜畏惧心理,获得内在自信,我们必须先挖掘出各种阻碍我们自信的畏惧心理,将它们放于明处,才能躲过它们在暗处的突然袭击。

    作者曼迪告诉我们,

    有些畏惧会在三更半夜尖叫着扑向你,吓得你整晚睡不着觉,有些畏惧却很难让人觉察,甚至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畏惧,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畏惧更加可怕。因为如果你意识到畏惧的存在,你至少可以加以防范,如果你都不知道其存在,你又怎么能够防患于未然呢?

    当你走在马路上,突然窜出一辆大货车,正快速向你冲过来,此时,你心惊肉跳,强大的恐惧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显而易见,易于识别的畏惧心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我们迅速逃离危险。

    疫情、不可控的国际形势、多变的经济环境、高涨的房价、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逐渐增长的年龄、喝水都会胖的身材、渐白的发丝、不省心的孩子、身体抱恙的父母。。。。。当你半夜醒来,想到这些,恐惧袭来,但你有足够的自信在这段不安的时空里安身立命,妥善安排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但也可能,你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迷茫,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你想要抓住点什么,但不知哪里是你最佳的着力点,也许,此时翻开《内在自信》能帮助你找到着力点,跨越各种令你心烦意乱的畏惧,获得应对畏惧的内在力量。

    如你想要尽快了解迎战最困扰你的畏惧的战术和方法,你不必从头开始阅读这本书,翻开目录,找到你最想获得的自信所在章节,然后,你可以回过头来阅读其他章节,将其他畏惧从你的潜意识中拔除,夺回自信、闪光的生活!

    下面通过我阅读书中的两个章节,与大家分享如何迎战畏惧,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 和 相信自己能成大事。

    02 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

    本书第一章节就介绍了阻碍我们自信的第一大畏惧心理——畏惧成为自己,不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13岁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到70岁时,我才能画得像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画家想要模仿他人是很容易的,但想拥有自己的风格,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很难的。

    毕加索晚年,像个孩子一样去创作真正热爱的作品,将天性与艺术造诣融为一体,达到了个人艺术成就的巅峰。

    在书中作者曼迪也提到,做自己是最容易成功的,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你在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敢于做自己,不敢于像孩子那样展现真实的自己,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

    曼迪也曾多次在演讲中问场下观众:“在座的谁想拥有一辆法拉利?”结果每次举手的只有一两个,然后,她又问小心翼翼把手举到耳朵高度的这一两位听众:“如果你真的想要法拉利的话,为什么不像你六岁时那样,把手高高举起,从凳子上火箭般跃起,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

    面对想要的物品,像孩子那样火箭般跃起,大胆的表达:“对,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展现了一份真实,一份渴望,做真实的自己意味着敢于追求自己所爱,而不用顾及他人的反对意见;做真实的自己也意味着舍得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投入最多的努力和时间精力而不是每天忙于达成他人期望的结果。

    不敢于做真实的自己,一方面源于我们畏惧于外在因素,没有勇气大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但更本质的原因是对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渴望什么认识不清晰,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简明的价值观练习,通过这个练习,你就能清楚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在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知道了什么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将能帮助你提升自信。

    价值观练习:

    第一步:花点时间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哪些事项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请列出10项你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事项,你可以选择保密,也可以选择与他人分享,同时也不必为你的选择辩解,跟着内心最向往的画面走。

    例如,对我来说,在我的世界里,我最离不开的是:家庭、写作、旅游、事业、金钱、健康、分享、朋友、运动、娱乐。将这10项随机排列成下面的列表。

    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10个事项

    第二步,逐项打分。对比第1项和其他每一项的重要性,如果你必须做出选择,你的生活是离不开家庭还是写作?如果离不开家庭,那家庭得1分,写作得0分;继续对比家庭和旅游,你更离不开哪个?如果依然是家庭更重要,那家庭再得1分,旅游得0分,以此类推,继续往下对比和打分。

    第三步,统计每项得分。

    打分和统计

    第四步,找到得分最高的前三项,它们将是对你而言最为重要的事项,也可以理解为是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你最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及努力的地方,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你将找到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其他事项也值得注意,因为它们也具有真正的生活价值,只是不那么缺之不可。

    从以上,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三件事情是健康、家庭和事业,另外朋友、分享、写作、金钱和运动也很重要。

    得出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但逐项打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次梳理生活,认清自我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健康、家庭、事业是我最为重要的事情,我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渴望在事业中贡献自己最大的价值,获得属于自己的最高成就,我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同时给家人营造很好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可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这三方面的付出远没有应该要付出的那么多,反而忙乱于其他次重要事情。

    记得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学校体检,心电图报告单上赫然写着:窦性心律不齐,我问同学,这是什么意思?同学很认真的跟我说:你这是心脏病。这吓坏了我,我觉得自己很快会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当时想:天啊,我才这么小!我这么热爱生活,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我还没有活够呢,我可舍不得这么早就离开人世。于是,很快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每天5点半早起在操场跑两圈,就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后来我妈告诉我,窦性心律不齐不是心脏病的意思,不要紧的。我才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想想当时真是很可笑,但感觉自己将死的那份不舍,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还是令我自己很感动。

    然而,几个月前,我看到体检报告中有两项指标不太好,建议复查,我有点担心,但又总在找借口:应该没大问题;我最近太忙了,等空点的时候再去复查吧。拖到现在,我还是没去预约复查。既然健康对我最为重要,可为什么我却没有了高一那年对它的那份重视和对生活的那份眷恋,我感到惭愧!于是写到这里,我立刻停下来,转而在网上预约挂了号。心想没事最好,有事我也对得起自己,起码尽早进行了干预。

    对于家庭,我的亲人,我知道我爱他们,我愿意为他们付出更多,无论是家居环境布置还是与家人的相处和互助,我可以通过学习做美食、整理家居、组织家庭活动、陪伴孩子成长等方面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对于事业,我认为应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这份工作中,别人能尊重我,欣赏我的才华与抱负。另外也应该包括最令我产生成就感的工作,我希望日后能将两者融合。

    关于写作,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非常享受于指尖滑动、文字流淌的创作过程,我愿意不断的实践和打磨写作水平。

    03 相信自己能成大事

    当明确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以后,自然而然地,我们会制定很多目标来让自己在这些事情上面取得成功,然而走向成功的路上,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会:

    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技能、同样的学历、同样的机遇的两个人,怎么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呢?

    那么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阻碍你成功的障碍又是什么呢?

    本书第三章节中作者提到,不相信自己能成大事,畏惧失败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

    ①  用别人的成功来丈量自己

    ②  用自己的失败来否定自己

    书中提到,社交媒体上有太多并不真实的成功和美好,这容易让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别人过着不可挑剔的完美生活,而自己的生活过得真是糟心失败,因而会产生一种主观臆断:“我没有别人优秀,我绝不会成功。”

    另一方面,在心仪的成功唾手可得之前,我们常常会遭遇失败,并且会因为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失败就放弃继续追逐目标,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达到目标的能力。

    在经历一些盲目比较和失败后,我们内心会隐藏着一些畏惧心理:“我绝不会成功”,“我没有能力”,“坏事要来了”,这些畏惧心理会不停的暗示你不会成功的实现目标,从而让你与起点相似的人拉开距离。

    那如何摆脱这些阻碍我们成大事的畏惧心理呢?作者提供了五个练习。

    练习一、完美的生活只属于童话故事

    因为我们被各种议论、言辞和大家对生活应有的样子的认识狂轰滥炸,我们认为生活就应该完美、轻松,大家都像迪士尼公主那般阳光灿烂、完美无瑕。所以,你觉得大家只关心完美的生活,而坏事却总发生在自己身上。

    作者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接受现状的不完美?你是否考虑过自己多久成功一次以及多久经历一次失败?你是否接受和理解失败和成功都必不可少?

    这个问题,其实是考验我们如何看待失败和成功,是否能接纳失败,并从中获取营养。

    当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经历过不接纳失败到对它麻木的过程。

    想起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读小学四年级时,有次数学考试,考完后我走在回家路上,内心充满了希望:等明天拿到批改卷,上面一定会有老师用红笔打的100分,带着这样的期盼,我心情愉悦的回到了家。可在第二天放学回家路上,想着考卷上只写了90分,我心情很失落,于是暗暗下了一个决定:“凡事不要抱有希望,这样就不会有失望!”这个信念对我影响深远,它阻止我幻想成功来激励自己,凡事不抱希望以避免承受失败的痛苦和失落。也就是说,对于失败,我的内心并不接纳它,我会想办法刻意回避它,然而,在我的生活里,它总会与我不期而遇,无论心态上如何回避,都无法阻止我受它影响而终止某个目标,直到后来,我慢慢的对它无能为力和渐渐麻木不仁。

    作者强调:失败是幸福生活和成功的组成部分。

    无数经验也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和幸福,就必然伴随着失败,将失败视为成功阶梯,卸下对它的畏惧和漠视,允许失败,拥抱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走向成功。

    练习二、解决恶性循环问题

    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举个例子:

    1)你与客户相谈甚欢,对方让你把你的产品创意通过email发给他。

    (2)可后来对方一直没有回复,于是你会主观臆断:他一定是对你的产品不感兴趣。

    (3)然后你会觉得自己真傻,当时竟然以为对方会感兴趣,你开始怀疑你对人的判断力。

    (4)接着你会想到自己更多的失败之处。

    (5)想到自己犯的错,你会责备自己,这令你心情很不好。

    (6)回到家,看到孩子们学习上也很失败,你没有胃口,感觉忧心忡忡。

    (7)你失眠多梦,觉得自己失败透顶,梦中醒来,你觉得痛苦万分,身心俱疲,一事无成。

    这是一个由小事件引发的恶性循环,类似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果你不能及时的识别并有效的应对它们,那么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剧,直至演变成一种巨大的的畏惧心理,阻止你采取任何行动。你会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实现那些你为获得成功而设立的远大志向和梦想。仅仅因为一个想法,你就停止了追求工作、生活、旅游以及梦想的脚步。这太可怕了。

    幸运的是,书中有治疗这类恶性循环的良药。

    第一、解决恶性循环,先从发现它开始,当你发现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如意的事情时,试着问自己以下问题:

    1、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2、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3、哪个行动导致你不高兴?

    4、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5、你的消极想法是什么?

    作者提到,她处理的每个恶性循环最终都可以追溯到消极想法,消极想法导致了消极行为和消极结果。

    第二、开启良性循环

    找到了消极想法,就相当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接着,你才能用积极的想法解决问题,那不妨展开想象,想象一个良性循环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以上面那个恶性循环为例,我们来展开想象:

    (1)你与客户相谈甚欢,对方让你把产品创意通过email发给他。

    (2)虽然没收到对方的回复,但你也没有断定其不感兴趣,你决定给对方打电话确认其是否收到了你的邮件(若你想收到对方的回复,就不要躲在邮件后面,而是打电话。)

    (3)如果遇到了电话留言,那就给对方再发个邮件,告诉他你近期会与其保持联系以便获得反馈。

    (4)如果有结果,你会想,这将多么棒啊!这就会带来天壤之别。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总容易往坏处想,在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会带来一个又一个不良后果。而如果从发现不如意开始,就转变积极想法,开启良性循环,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前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被认识多年的朋友禁看她朋友圈,当时产生了一个很消极的想法,她是不是想和我断交?她怎么能这么对我?平时相处也还不错,她是不是不打算交我这个朋友了?想到和她这么多年的交情要断了,我越想越气,心情糟糕透了。

    后来,看到这段,心想,我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吗?由一个事件引发了消极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被朋友抛弃了,心情非常糟糕。于是我跟朋友发微信说:“我发现看不了你的朋友圈了,平时我有空也会看看你的朋友圈,从你那获取一些正能量,但你是不是不想让我看了,你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呀?”很快朋友就回我了,她说你从来不在我朋友圈留任何痕迹,从来不给我点赞或评论,我以为你从来不看我的朋友圈,所以就禁用了。当我们相互解释了一下后,都如释重负,原来我们内心都存在与事实不符的主观臆断,发现它然后抓住它,阻止它把你带入恶性循环,然后用积极想法开启良性循环,结果会往好的方面发展,你也会越来越自信。

    练习三、假设游戏

    回想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啊?”,你可能会说:想当科学家、宇航员、明星、医生、老师、律师等等。成年后,你又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可能取得的成就呢?

    如果你想成功,大可假设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美好事情。

    比如:

    假设对方很喜欢你的方案并希望与你签订合作协议。

    假设你最终成为公司的CEO。

    假设这让你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

    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的畅想最美好的未来,脑海中会浮现你最想要的画面,它会带领你找到你的诗和远方,也许受困的现实能打开一条通往梦想的路。

    练习四、疯狂的假设游戏

    在练习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放飞想象,你可以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把畏惧抛到脑后,试试看没有它,你敢于追逐什么样的梦想?

    例如:那个欣赏你创意的人,给你打电话说:“是的,太好了,我们愿意投资10亿,帮你进一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由你担任这个公司的CEO,再送你一辆私人飞机。。。”

    既然这些事情确实发生在某些人身上,那为什么不能发生在你身上呢?

    我们通常目光短浅,限制了自己的目标和野心。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创立的公司在未来5年销售额能达到20亿,我当时想: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这等同于:想象决定了我的贫穷! 我何尝不能说:未来5年,我能出版一本畅销书!

    练习五、毁灭性的假设游戏

    玩了前面的假设游戏,相信大家有个体会:想法能有力的控制行为,决定你的选择和影响你实现目标的信心。接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玩毁灭性游戏,看看最坏的情况将是什么?

    多数时候,我们容易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最明显的负面事情是什么,但不会去考虑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这就给了畏惧心理可乘之机,让它有机会以消极想法的面目潜入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止步于可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

    还是举上面的例子,想象一下最坏的场景。

    (1)你与客户相谈甚欢,对方让你把产品创意通过email发给他。

    (2)可后来对方一直没有回复,于是你会主观臆断:他一定是对你的产品不感兴趣。

    (3)然后你会觉得自己真傻,当时竟然以为对方会感兴趣,你开始怀疑你对人的判断力。

    (4)你想着对方会给你现在的老板/客户打电话,把你贬得一文不值,建议他们辞退你。

    (5)对方把你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把你说成是头号公敌,并警告同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你产生瓜葛,不得雇用你或与你交谈。

    (6)你无家可归,丢掉了工作,住在了满是污泥和雨水的山洞里。

    那么,这算是最坏的场景吧,然而,它会发生吗?肯定不会,但是,这会让你意识到事情没你想象的这么糟,也许,对方只是太忙,没来及回复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自己吓自己,把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往自己身上套,然后告诉自己,不是我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是因为背后的风险太大了,然而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情况是什么?不得而知,只是心中有一种害怕、畏惧的感觉,它告诉你:留在原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事实上,往前走一步,才会更安全。

    通过想象最坏情况,可以把藏在潜意识中的畏惧心理拔除出来,这样它便不会时刻放大危险,化身为消极想法来阻止你采取任何行动。

    少操心做某事会怎么样,多操心实干就好。

    最后,无论学到什么策略、方法,如果不行动、不实干终究没有什么用,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大事,我也将在不断的实践和失败中积累势能,总有一天,自信会化为我持久的内在优势!

    拥有内在自信,拥抱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内在自信》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em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