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论述算是对经文本意的一种探讨,只是一家之言,能给予广大在临床一线运用针灸疗法的中医师及专业的运动康复师以启发,则写这一篇也算有价值了。
笔者在临床上接触了大量运动损伤的个案,不乏一些个案是在同一部位反复受伤,好了再伤,缠绵不愈,非常痛苦。所幸自身试针思考有所体悟,验之于临床,发现疗效突出,并且运用起来也非常符合文末的中医经典古籍里对于针刺得气与疗效快速的描述。
临床上在个案疼痛部位仔细用手指揣摩会发现有三种情况多见:第一种是周边软组织弹性正常,但在显著疼痛处顺肌肉走向有一根细紧的小筋;第二种是疼痛局部明显呈卵形,并且高出皮肤或手指揣摩时疼痛显著处的皮下,肌肉触感明显较周围组织偏硬;第三种是同一部位反复受伤,在疼痛处皮下形成结节,这种情况也是比前两种相对难解决的。
第一种情况多发生在细长扁或小而短结构特征的肌肉上,由于肌肉形态细长扁或者小而短,使得这一类型的肌肉收缩力量不足,经常由于热身不充分后瞬间爆发猛力,幅度又过大,超出了相邻肌肉肌外膜之间起限制滑动行程的丝状肌间膜的弹性伸展极限甚至拉断,导致肌筋膜过伸而无法恢复,结果就是过伸肌肉的肌外膜被拉长,把原本就很细薄的肌肉塑形成更加细薄的形态,进而筋膜张力异常形成疼痛。
第二种情况多发生在相对粗壮的肌肉的肌腹位置,由于粗壮肌肉
的收缩力量普遍较大,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失衡状态时,身体为了保持体态的相对平衡,下意识在一瞬间快速收缩相应肌肉,导致在相邻肌肉间起限制滑动行程的丝状肌间膜过伸甚至拉断,过度收缩的肌肉无法复原,形成局部痉挛,进而筋膜张力异常形成疼痛,并且高出皮肤成卵形外象,手触凸起部分明显较周围组织偏硬。
第三种是同一部位反复受伤,经过各种治疗,过伸或者痉挛的肌肉筋膜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又因为采取了不恰当的休养方法,比如卧床不动,打石膏这类一段时间不能活动的休养法,导致相邻肌肉肌外膜之间起限制滑动行程的丝状肌间膜异位生长,这样一运动就会再次拉伤,反复如此丝状肌间膜就会在损伤处皮下缠绕形成结节。
通过解剖层面剖析后的结论是:过伸为小筋,痉挛为大筋。正好也符合《黄帝内经》中:“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的描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落实到具体应用上来讲,以上述思想结合解剖层次选择针刺部位和深度,也就是定穴;以肌肉跳动为得气标准;以跳动幅度大小和手下触感是否消失为邪气消散的标准。最终患者基本都是当场治愈,针刺效果之快,完全做到立竿见影,疗效都是出现在一瞬间的。《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又“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下一篇将接着论述该针刺法与西方的激痛点针灸法的异同,欢迎关注,谢谢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