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悠悠千古之中,历史人物凭借其传奇的人文意韵令无数后人魂牵梦饶,在狭长而美丽的历史文化长廊里,苏轼的时光剪影却异常的奇特而璀璨,在世人眼里也蒙上了一层传奇魅力的颜色,谨以此文“闲话东坡”,或摘抄,或剪辑,或续写,但绝对虔诚地将学士一生的传奇、典故和佳话编为数辑,是以为寄。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上述“官方记载”已经足见学士的不凡才华与建树,但笔者窃以为不足传神,下面是自己对学士宦海沉浮,诗人生的概括,贻笑大方:
他,生于书香世家,然仕途坎坷,不朽名作名垂千古,然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多少红粉佳人、红颜知己,然生死永隔、十年苍茫。
他,生于一个苦难的年代,多诡异的王朝,在封建高压下,为人民怒吼。腐败的政廷轧碎了他的济世理想,他却用诗词歌赋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扇窗。
他,一个以佛家的恬淡自适与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热忱生活并在内心中并行不悖的人,可敬、可爱。在他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喜悦、智慧的光芒和清水的心境,赤子之心,天下可荐。
苏轼,苏轼,是个等着你读懂的美丽故事。
二、童年印象中的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儿时最早接触的“苏轼”,带给了自己最持久的影响和感触,事实上,成年之后了解苏轼,才知道,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其实贯穿《水调歌头》始终的却是他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这是中国式的诗人情结,也是中国式的诗篇。
当时苏轼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水调歌头》也事实上成为了我了解苏轼的窗口,而在文学史上,这也几乎可以代表苏轼的患难一生的写照,直到后来,我甚至找到《水调歌头》的英文版本:
Thinking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个人认为,翻译欠佳,有谁能迭代一版?)
三、关于苏轼的典故
西湖苏堤的来历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东坡肉”的来历
版本一:苏东坡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版本二:东坡肉是古黄州一带的名菜,已有900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此期间,他常亲自烹制各式菜肴与诗友、棋友对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终才想起锅里的肉,急忙跑进厨房,觉香气扑鼻,揭开锅一看,但见肉色红艳,他尝了一块,满口醇香,糯而不腻,客人们更是交口称赞。后人为怀念苏东坡,便把他创造的这道菜取名为“东坡肉”。
版本三:传说苏东坡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目前,全国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江苏扬州和苏州“东坡肉”、云南大理“东坡肉”以及苏轼故乡四川“东坡肉”等。
版本四:这第四个版本倒是我儿时听父亲讲的,记忆中是这个样子,传说苏轼居住农家时,主人过来问学士肉怎么做的时候苏轼正在做赋,忘神脱口而说:“珍珠禾草透心香”,主人就把新出的合叶稻梗清洗干净和猪肉一起烹饪,出锅的肉香嫩而不油腻,于是这千古“东坡肉”也就诞生了。
其实“东坡肉”到底是怎么诞生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对学士的怀念和爱戴。
四、传颂千古的佳话
说到佳话,笔者有两个句子是一定要提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
“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两个句子啊,在如今,已经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是有几个人知道,这两个妇孺皆知的句子,原是苏轼苏大学士的知识产权呢?
春夜【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蝶恋花【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说到佳话,也不能不提到苏小妹与秦少由,就是为了对这对佳人才子,一对连理璧人表示祝福,苏子才有了上面的句子,但这两位,却有着更美丽的传奇故事:
话说大舅子苏轼曾问秦喜欢的小姐是哪位,秦少由便给了首词:
园中花,化为灰, 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已碎, 空听马蹄声, 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的繁体字谜底为蘇,“苏”的繁体字。
秦少游的心上人是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
谜解:“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草”;“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繁体)字的底部(足、蹄部位)为“灬”,合为繁体字的“鱼”字;“秋日灿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灿红去“火”去“日灿红”余“禾”;这样,“草”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苏”的繁体字。
话说苏家妹子曾经考过秦观,出了个对子: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秦观正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苏轼指了指小妹的鞋子,于是他脱口即出: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画卷。
秦少由 《满庭芳》因赋《满庭芳》词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少由曾经有描绘雨景的诗句,传神无比:
【浣溪沙】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五、关于苏轼的浪漫爱情
苏轼一生中有三位最挚爱的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早闻苏轼多才多艺,风流豁达,有情有趣,一生之中曾经寄情寄于他的女子,可说无数。流云来去,岁月淘沙,淘出这三位女人,她们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发妻王弗,是《江城子·记梦》里深切悼念的对象。王弗知书达礼,十六岁嫁苏轼,侍亲甚孝,与苏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后卒于二十六岁。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被苏称为“贤内助”。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表妹王闰之,她不通诗书但陪伴苏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患难与共,之后撒手先逝,苏轼因此写下“惟有同穴”的悼文。苏轼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女人是侍妾出身的王朝云,被后人公认为苏轼的红颜知己。
史料记载: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氏,歌女出身,为人正直厚道,聪颖好学。北宋熙宁七年,被苏东坡收为侍女后纳为侍妾。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东坡心意。一次,东坡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第二次被贬惠州时,已是风烛残年,夫人亡故,家人四散,唯独朝云舍身相随,最后客死惠州。朝云丧后,苏东坡将她葬于西湖畔的孤山,并亲撰墓志铭,写下《悼朝云》诗:“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让我思量的是,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命运多桀,寿却不短。他身边的女人除去离散的,固守的竟都命短。人之寿命,一是限于体质,二是困于心理。王闰之与王朝云都跟随苏轼颠沛流离,变故多,愁思长,一心为家庭为丈夫子女付出,自顾不暇,早早便耗尽了生命。倒是王弗,陪伴了苏轼仕途上相对平稳的十年,是什么原因使她早逝的呢?有人认为,王弗既然是一位有学问有主见的女子,必然有个性有追求。现代女子爱一个人,就希望对方对自己专一忠诚,古代女子何不这样渴望呢?封建礼教束缚了她们的言行,却无法束缚她们的思想。而在当时士大夫狎妓却是种风尚。苏轼在其词《一槲珠》中亦曾写道:自从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为诉相思,目断西楼燕。”面对丈夫的风流多情,王弗是大度接纳,还是暗中伤恸,情郁于怀而病发于外?值得玩味。
但是下面几篇词,却传达了苏轼对爱人的无限深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流光易逝,一眨眼,十年竟早就过去了,自己也变成了只懂得在钱柜唱“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的人。只可惜林夕的这个“十年”比苏大学士的“十年”却是差了好几个档次,我也只能暗自蹉叹“天凉好个秋”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些人,有些事,不要说你不去想它,就算是你刻意去遗忘它,时间过个几十年,它一样会突然跳出来,一下子将你击倒。当年初读《江城子》的时候,心理极其单纯,只觉得字里行间,情深意重,忧伤扑面而来。苏写这首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当时正值仕途失意,降职远调他乡,搞得是“尘满面,鬓如霜”情绪低落。于是乎,忆甜思苦苦更苦,老苏同志便想起来那个十六岁就嫁给他、善解人意的发妻王弗了,可惜的是葬在老苏家乡四川眉山的祖莹,落得个“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也只好自嘲地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还有另一件事更能说明苏轼对王弗情深意重的,就是王弗死后,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就是因为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
应该说,最为苏轼青睐,也为世人传为佳话的,是王朝云。虽然,王弗和苏轼一起生活了十年,苏轼写这首《江城子》纪念王弗的时候,王朝云只是苏轼身边一个14岁的小侍女。但是到王朝云34岁病逝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和苏轼共同生活了23年的爱人同志,在这23年间,她几乎没有离开过苏轼半步,追随苏轼南北奔波,对苏轼的才学、人品、感情等方面是日益认识直至彻底了解的,可以说是最善解苏东坡心意的女人。
从苏轼的人生历程来说,王朝云可谓是苏轼后半生的红颜知己,甚至说是他晚年的精神支柱都不足为过。那么,王朝云是不是就是苏轼最爱的女人呢?
朝云死后,苏东坡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也曾写下多首悼亡诗词,如:“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等等,但是其中并没有一首写得如《江城子》这么痛彻心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对王弗的悼念痛巨意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可谓十分贴切。
下面这段,是笔者网上偶然得见:
宋人和宋词的故事、苏轼的人生伴侣和“春娘换马”事件
一、第一任妻子王弗
王弗,眉州进士王方之女。新婚时,王弗16岁,苏轼19岁,少年夫妻,琴瑟和鸣,嗣后出蜀入仕,恩爱情深。
王弗“美而贤”,“敏而静”,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苏轼豪爽,喜交朋友;王弗比他细心,在他与访客谈话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事后告诉苏轼她对访客性情人品的看法,结果无不言中。
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东坡丧失爱侣,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
二、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王弗病逝三年后,苏轼娶王闰之为第二任妻子。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原叫二十七娘,因出生于闰正月,苏轼给她改名为“闰之”。结婚时,苏轼33岁,而闰之22岁,我一直怀疑,闰之到了如此大龄还不嫁人,莫不是从小就暗恋姐夫、非苏轼不嫁吧?
闰之是传统的家庭妇女,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在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她又惊又怕,负气之下,竟将苏轼的诗稿焚毁。但闰之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在她跟随苏轼共同生活的25年里,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几起几落,巅沛流离,在生活最困难时,毫无怨言地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可谓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
苏轼曾记录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可见闰之的性格为人。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作诗,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一次,苏轼郁闷呆坐,偏偏小孩还要来牵衣哭闹,惹的他几乎要发火。闰之就取笑他:“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言毕,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令苏轼十分感愧。
在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称赞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泪尽目干”,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在她死后百日,苏轼请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一边让和尚为她诵经超度时,一边将这十张价值连城的画像烧给了闰之的亡魂。
闰之的灵柩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十多年,直到苏轼死后,苏辙将两人合葬,才实现了苏轼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三、爱妾朝云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妻高于妾,妾高于婢。苏轼中年以后养了歌妓,也纳了几个侍妾,但他的侍妾人数远较同时代的文人少。这其中的缘故,一则如他自己说的,“性不昵妇人”,“惯眠处士运庵里,倦卧佳人锦瑟旁”,没有耐心与女子纠缠,二则也与一桩小事有关。
《挥麈后录》记载,苏轼迁谪黄州时,曾得到知府徐君猷的多方帮助。君猷后房甚盛,极宠一个叫“胜之”的小妾,两人在苏轼面前俪影双双,誓同生共死,苏轼还为胜之作了几首词,极力称赞她的美貌和多情。后来,君猷去世,东坡作祭文,挽词甚哀。几年之后,苏轼北归,过南都时,得到好友张厚之的热情款待。酒过三巡之后,苏轼突然发现胜之出现在这里,登时惊喜不已。他连忙站起来,想和胜之打个招呼,张厚之却拉住他:“子瞻,给你介绍一下,这是胜之,我新纳的爱妾!”苏轼张大了嘴巴,正不知说什么好,胜之却似不认识他一般,敛衽施礼,然后依偎着张厚之撒娇发痴。
苏轼怔怔地坐下,看着胜之和张厚之打情骂俏,听到她说那些对徐君猷说过的绵绵情话,心里颇不是滋味,脸色很难看。胜之暼了苏轼几眼,心里也觉厌恶:“徐君猷为我花大钱,我自然也尽职供他欢心;他死后,我当然也会投奔另一个出大钱的男人。你大苏这等表现,岂不和程颐那些腐儒无异!简直可笑之极!”嘴角扯过一丝冷笑,最后放声大笑。苏轼本是一豪爽洒脱之人,此时却联想到君猷,十分看不开,竟悲从中来,掩面泪下。
苏轼越伤心,胜之笑得越响;胜之笑得越响,苏轼越发难受,终于忍不住,伏案嚎啕大哭。张厚之及在座宾客,惊愕不一,又莫明其妙,皆面面相觑,低头议论。
这是苏轼在人前的一次严重失态,对他刺激很大。以后,他常以为戒,劝弟子不要纳妾蓄婢。
苏轼晚年再度陷入新旧党争,仕途上一贬再贬。眼见他不可能东山再起,那几个识时务的侍妾,四五年间,相继或者主动开溜,或者被苏轼劝走改嫁,唯有朝云终身跟随。当苏轼被贬往荒凉的惠州时,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另嫁。朝云生气了,第一次对他发起了脾气,然后收拾行李,毫不犹豫地跟着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林下词谈》说,朝云初到惠州时,见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苏轼就做了《蝶恋花 花褪残红》,让她歌唱一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依然泪满衣襟。苏轼见了,询问其故。朝云答道:“我所不能歌者,正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苏轼翻然大笑,道:“瞧瞧,我正悲秋,而你又伤春矣。”
从苏轼后来写的《悼朝云诗》、《朝云墓志铭》来看,朝云是杭州钱塘人,“敏而好义”,十二岁进入苏府做小丫头时,“始不识字”,跟着苏轼学字画和歌舞,后来成为苏轼的侍妾,成为晚年苏轼生活上的助手、精神上的知己。苏轼对她既怜爱又感激,称其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
但是造化常常弄人,两年之后,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人生如梦,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身体。
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六如亭”,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副亭联,不仅是他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也饱含着他对朝云这位红颜知己的深情。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四、无中生有的“春娘换马”和私生子事件
一年以前,网上盛传一篇《苏东坡的待妾之道》。作者如发现新大陆般,激愤地宣称:苏轼在前往黄州时,曾想用一个叫春娘的小妾,与蒋运使换马,结果春娘不肯,触槐而死,足见苏轼是何等薄情、何等无行,云云。
我初看此文,也是大吃一惊:看了那么多研究苏轼的书,怎的就无人提到这件“轰动新闻”?后来才被朋友告知:这则轶闻,作者原来是从冯梦龙编的《情史类略》(冯抄自钟惺编的《名媛诗归》)里挖掘来的!
作者辛苦了,竟拿《情史类略》、《名媛诗归》之流当历史教课书,还信誓旦旦地,真不容易!
好在已有“苏迷”站出来,为苏轼清洗“罪名”,作了一篇《“居士本来无垢-驳网上流播的苏轼‘春娘换马’的传闻”》,对《苏东坡的待妾之道》全文作了逐条反驳,有理有据。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是提醒大家思考一下:
稍懂苏轼故事的人都知道,苏轼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在前往黄州时,是如同犯人,被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随同的除了长子苏迈,哪还有妻妾家小?再说了,如果苏轼真的做了“以人换马”、酿出人命的勾当,押送的差人会放过他吗?那些千方百计想置苏轼于死地的政敌,会放过他吗?最绝的是,整个宋朝都无人知道这事,钟惺记录的“春娘换马”故事,究竟来源何处,实在是“查无凭据”!
对于钟惺编的《名媛诗归》,《四库总目提要》的评价是:“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而冯梦龙,本就是一个擅长《三言》故事、恶搞历史人物的才子,“小说家之言”岂能当真实历史?现在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也很多,莫非400年后,也有人理直气壮地大声疾呼:“纪晓岚真有一个武功高强的侍女杜小月,依据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
还据说,苏东坡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据说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宦官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就是苏轼的私生子。有人说,梁师成“自谓东坡遗腹子”,连苏轼儿子苏过都默认了,并保持亲密往来,梁师成还对宅库有令:只有苏过用钱,使一万贯以下,不须回复自己等等;这些,足以证实梁师成确实苏轼私生子。
但是,让我们看看《朱子语录》的这则原文记载:
“苏东坡子过,范淳夫子温,皆出梁师成门下,以父事之。又有某人亦然。师成妻死,温与过欲丧以母礼。方疑忌某人,不得已衰绖而往,则某人先衰绖在帷下矣。师成自谓东坡遗腹子,待叔党如亲兄弟,谕宅库云:‘苏学士使一万贯以下不须复。’”
曾经有钱塘人士沈娟求得苏轼一词:
《水龙呤》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六、苏轼面对挫折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在遭遇史上最著名也最荒唐的文字狱之一——“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出监狱大门就挥笔写就此诗。继而自嘲到“吾真不可救药矣!”为何出此言?自然还是借“斗鸡”“讽喻朝政”之故。27岁,正值风华绝代的年纪,却遭遇困炯无数。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七、苏轼一生所历官职
嘉佑六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签判
治平二年,殿中丞,差判登闻院
治平三年,丁忧
熙宁二年,还朝,除殿中丞,直史馆,差判官诰院
熙宁四年,通判杭州
熙宁七年,知密州
元丰二年,知湖州,以乌台诗案,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汝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朝奉郎,知登州,旋迁礼部郎中,旋又迁起居舍人
元佑元年,中书舍人,旋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元佑二年,兼经筵侍读
元佑四年,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兼浙西路兵马(金今)辖
元佑六年,翰林学士承旨,旋出知颖州
元佑七年,兵部尚书差充南郊卤簿使,旋兼侍读,又进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又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
元佑九年,落两职,追一官,左朝奉郎,知英州,旋再降左承议郎,旋又落左承议郎,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旋又改建昌军司马
绍圣四年,琼州别驾
元符三年,舒州团练副使,旋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小Y研究了下这些官职,很有意思!
——部分官职简介:
凤翔府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殿中丞:食、药、衣、舍、乘、辇,中央办公厅秘书长
通判:州府副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责任。
知府、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州牧”“牧之”
检校水部员外郎:所谓“检校”。唐代为兼理任命,宋代为荣誉职位,自太师至员外郎分为19等。
所谓"员外郎",属于编外官员,没有工资.
翰林学士: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经筵、侍读: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侍读学士简称。
安抚使: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
马步军都总管:掌管路或府、州军旅训练、教阅,维持辖区治安。
团练副使:安置被贬官员,民兵副队长。
八、苏轼精词赏析
最近为写苏轼,看了几大堆资料,再草草地将300多首词看完,竟不知该写什么好!他留下的一首首词,仿佛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粒粒珍珠,随便抓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我这个半罐子“苏迷”,忍不住想把这10首苏词再唠叨一遍,与朋友们同赏: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国维之言:“东坡之词旷”,即说“旷达”是苏词的主要风格。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旷达词”。这首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生动,种种精妙之处已经被无数“苏迷”热烈谈论过,我就不再哆嗦了。但凡稍点文化的,如果还不知道这首《念奴娇》,肯定不是中国人!
曾有一位音乐才子邻居,想找一首古词来歌咏长江,挑来挑去选中《念奴娇 赤壁怀古》,但觉得词较长,想压缩几句。当他兴致仆仆地说起这事时,我好半天作声不得,最后大笑:“什么?压缩几句?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压缩几句,谁能改得了一个字?谁又敢改一个字?”
他呆了一会,叹息道:“如此,就谱不成曲了!”
我也糊涂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就是宋朝的流行歌词,当时风行一时,关西大汉可以手持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到了千年后的今天,却反倒无法谱曲演唱了?
2《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此词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唱,让我们再喊一次:“坡仙,谢谢您了!”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绝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一腿。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那些闭眼说什么宋朝风气保守的人儿,要么睁开眼睛,要么去死吧!
3《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因此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此词也颇为得意,特令全体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我如在场,呵呵,也一定觉得过瘾啊,过瘾!
4《永遇乐 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白居易这厮,自己风流好色,却像所有那些道学古董一样,希望女人为自己“殉节尽忠”。盼盼本是一歌妓,张建封死后,能念旧爱而不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已是很不容易了,白老先生还嫌她没有“一朝身去不相随”,害得盼盼绝食而死。东坡感于盼盼的凄凉,写了此词,又说“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是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我现在就对这电脑,为苏轼浩叹!也不知我死后,可有人为我浩叹?
5《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实在是描写杨花最美的词了。我们第一次知道,那无人怜惜的小花,竟像是庭院深深中的怨妇。苏轼的随意几笔,区区几字,就让我们仿佛听见了杨花的叹息,写意,太写意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但苏东坡的“和韵”却举重若轻,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轻松地超越了“原唱”。
苏轼,没说的,I 真服了YOU。
6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这首精彩的苏词前,我的任何评论都显得苍白无力。还是让名家说话吧,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每读此词,也嘻笑一声,快哉,快哉,不亦快哉!
7《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阳春三月,苏轼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皆现狼狈,唯他“吟啸且徐行”,只觉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哪,苏轼先生,笑看世间云卷云舒,一根竹杖,一双芒鞋,一件蓑衣,就成了行走江湖的“三种兵器”!
蓦然想起,自己也曾遭遇了“2007的第一场春雨”,当时狼狈不堪,惊惶躲藏,还忍不住大骂气象预报员。汗,狂汗啊!读了这么多苏词,怎么就没学到大苏的半点豪迈、大度?
8《行香子 清夜无尘》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仕途不顺,多次想“几时归去,作个闲人”,盼望过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日子。可是,菩萨果真如了您心愿,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如此美妙的词了吗?
所以,我想说:我们应当感激上帝,感激他给苏轼制造了许多灾难;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搞“乌台诗案”的人们,是他们创造了苏轼……
“苏迷”们,可别砸我呀!有没有头盔,借我一顶!
9《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样悲凉的词,竟真的是苏轼写的?当然没错,苏轼,可以写“明月几时有”的豪迈旷达,也可以有“酒贱常愁客少”的苦闷和凄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见于末句之间矣。这才是真实的苏轼。
10《浣溪纱 麻叶层层檾叶光》
麻叶层层檾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麨欠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最近,我终于搞明白苏轼仕途不顺的原因了!你想想,他竟然亲自到农村,去调查农民“豆叶几时黄”,说农民“捋青捣麨欠饥肠”,这岂不是扰乱官场潜规则、自找罪受么?那些通过数字游戏升官发达的人们,毫无疑问,肯定会对苏轼恨之入骨、往死里整了:“我们都上交了“亩产上万斤”、“全年无安全事故”、“公司业绩良好”、“形势一派大好”报告,皇帝那里也通过了。苏轼你脑子有病,‘一肚子不合适宜’,还要来一番实地考察,想让我们下不了台?我们也是花了钱的,我们,我们容易吗?再说了,你以为皇帝陛下真的就不知道实情啊,你都是一成年人了,干吗去做那个小孩,叫嚷“皇帝的新装是假的”?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作者结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林语堂说得最精彩:“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大文豪,一个创意画家,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但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这样的苏轼,写出来的词自然也是不拘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词”,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统统溶化到词里。我胡扯的这几首代表作,当然也不足以道出苏词的全部……
[跋]
其实不知道怎么结束对苏轼的结语,其实,人们心中都有个苏轼,属于千古,属于你我……
网友评论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